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梅福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
       年轻时在长安求学,通晓《尚书》、《谷梁春秋》,担任郡中文学,补缺成为南昌尉。
       后来辞官回寿春,多次通过县道驿使,上书谈论非常事件,又求借驿车,到天子所在地分条对答紧急政事,没有被采纳。
       这时成帝将政务委任给大将军王凤,王凤专权独揽,操纵朝政,而京兆尹王章平素忠诚直爽,讥讽王凤,被王凤杀害。
       王氏势力越来越大,灾异屡次出现,群臣没有人敢说直话。
       梅福又上书说:我听说箕子在殷商假装疯癫,但为周室陈述《洪范》;叔孙通从秦逃归汉,制订礼仪制度。
       叔孙先生不是不忠,箕子不是疏远他的家族而背叛亲属,不能那样说。
       从前高祖采纳好建议惟恐来不及,接受规劝像转环一样迅速,听取意见不要求他的才能,奖赏功劳不考察他的一贯表现。
       陈平从逃犯中提拔出来却成为主要谋臣,韩信从军队中提拔出来却立为大将军。
       所以天下的士人像云彩汇合归于汉,争着奉献各自的特长,不论聪明还是愚钝,都竭尽心智;不论勇士还是怯夫,都有牺牲精神。
       汇聚天下贤士的智谋,集中天下贤士的威风,因此攻下秦王朝像取鸿毛一样轻巧,攻取楚就像拾起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这就是高祖天下无敌的原因。
       孝文皇帝从代谷而来继承帝位,没有周公、邵公那样的老师,没有伊尹、吕望那样的辅佐大臣,但是遵循高祖的法规,再加恭行节俭,当时,天下接近升平。
       从这看来,遵循高祖的法规,国家就治理得很好,不遵循就会造成混乱。
       为什么呢?秦朝的统治不讲道义,削去仲尼儒家思想痕迹,毁灭周公建立的法规,破坏井田制度,废除五等爵位,礼乐制度崩溃,周王室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所以想施行王道的人不能建功立业。
       孝武皇帝喜好忠心直言的规劝,喜好深切中肯的言论,授给官爵不等待荐举,赏赐祝捷不等待显功,所以天下平民出身的士人各自激励意志,竭尽精力,奔赴朝廷自荐的人多得数不清。
       汉王室得到的贤才,在这时最盛。
       假使孝武皇帝听用他们的计策,是可以达到天下升平的。
       但这时,尸骨如山,皇上醉心于对外战争,因此淮南王刘安趁机而起。
       刘安之所以计谋不成功,密谋泄露,是因为众多贤士聚集汉朝,因此他的大臣们不敢跟随他犯上作乱。
       当今平民竟然窥测国家空隙,乘机造反,蜀郡的郑躬等就是这样。
       至于山阳逃犯苏令之类,践踏名都大郡,寻求党羽及追随附合的人,却毫无逃跑藏匿的意思。
       这都因太轻视大臣,无所畏忌,国家的权威轻,所以平民百姓也想与皇上抗衡。
       士人,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得到士权威就重,失去士权威就轻。
       《诗》中说:“济济多士,文王安宁。”朝廷上的议论,不是我山野之人应当说的。
       我的确担心默默无闻地死去,所以屡次上书求见皇上,每次都被拒绝。
       我听说齐桓公的时代有人凭着九九算术求见桓公,桓公不认为触犯,这是想招徕杰出人才。
       现在我陈述的不只是九九算术,陛下三次拒绝我,这就是天下士人不汇聚朝中的原因。
       从前秦武王喜好勇力,任鄙来到秦国自荐;秦穆公实行霸道,由余归属秦国。
       现在要招致天下士人,有上书求见的平民,就让他到尚书台问清陈述内容,有可以被采纳的言论,就给一点官职,赐给一匹帛。
       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消除愁闷,倾吐忠言,好建议就会每天上达皇上,天下的法律制度,国家的内外关系,都会分明可见。
       四海这样广大,士民这样众多,会说话的人们最多。
       那些俊杰批评社会,陈述政见,出口成章,让前代圣贤评断也没错误,用在当代也符合时代潮流,像这样的人,也不多。
       所以官爵禄俸赏赐,是天下的磨刀石,高祖用来磨砺社会、改造社会。
       孔子说:“工匠想把事情做好,必定先使工具锋利。”到秦朝却不是这样,设置诽谤的法网,已被汉朝革除;倒握太阿宝剑,把剑柄递给楚,最后招致灭亡。
       所以真能不丧失权柄,天下即使有不驯服的人,也没有谁敢触犯朝廷。
       这就是孝武皇帝开拓疆土建立功业成为汉朝世宗的原因。
       现在不实行霸道,竟想用夏商周三代选举人才的方法选取当代士人,就像查看伯乐的骏马图,到街上寻找千里马一样,很显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
       所以高祖撇开陈平的过失而获得他的谋略,晋文公能召令天王,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只要对时代有贡献,不管他是否反对过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霸道。
       纯粹不杂叫做醇,黑白混杂叫做驳。
       想用相继平安的方法治理暴秦遗留下来的国家,就像用乡学饮酒的礼仪治理军队一样荒谬。
       现在陛下既不采纳天下士人的意见,又加以杀害。
       鹞鹰喜鹊遇害,那么鸾鸟凤凰就会远离;愚蠢的人被杀,那么智谋之士就会远远退避。
       近来愚民上疏,大多因陈述的不是当务之急而得罪,有的被交给廷尉审讯,死的人很多。
       自从阳朔以来,天下把言论作为忌讳,朝中尤其厉害,群臣都听从皇上旨意,没有人秉公直言。
       怎么知道会这样呢?把皇上认为好的平民上书拿来,试着交给廷尉审理,廷尉一定会说:“不是应该谈论的,特别不敬。”用这一试,就知道了。
       所以京兆尹王章资质忠直,敢于当面引证,在朝廷上争论,孝元皇帝提拔他,来激励那些只占着官职对国家毫无用处的臣子,矫正朝廷风气。
       到了陛下,王章被杀,还牵连妻子、儿女都被杀。
       况且厌恶恶人也只限于他本人,王章并无反叛之罪,却殃及全家。
       令正直之士改变一贯行为,诤谏之士不敢进谏,群臣都知道杀王章是错的,但是不敢谏阻,天下忌讳言论,这是国家的最大祸患。
       希望陛下遵循高祖法规,避免像秦朝那样走上灭亡之路,多听听《十月》这首歌,留意《亡逸》篇的训戒,废除因上书内容不是当务之急而犯法的规定,下达没有忌讳的诏令,广泛地听取意见,让疏远的地位低下的人都能出谋划策,让深藏的人不隐居,关系疏远的人有门路,就是所谓“打开四方门,放眼看四方”。
       再说触犯不是当务之急的法规,是诽谤罪中最轻微的。
       “过去的事不可追回,未来的事还可防范。”当今君主的命令被侵犯,权威被侵夺,外戚的权势一天比一天膨大,陛下不看清这种情形,但恳请您考察各种征兆。
       建始年间以来,日食地震,从概率来讲,是春秋时代的三倍,水灾多得数不清,阴盛阳衰,金铁飞走,这是什么景象啊!汉朝建立以来,国家经历了三次危险。
       吕、霍、上官都是母后的家族,按照亲近亲属的教义,保全他们是上策,应当给他们安排贤良的老师,教给他们忠孝之道。
       现在却使他们地位尊宠,授予权势,使他们骄横叛逆,以至于灭亡,这是最严重地违背了亲近亲人这一教义。
       像霍光这样贤德,还不能替子孙考虑,所以掌握大权的臣子,朝代一变就有危险。
       《书》说:“不要像火,开始微小。”不早扑灭就会酿成大祸。
       外戚的权势凌驾在君主之上,然后才防范它,也就来不及了。
       皇上终于没有采纳。
       成帝久无子嗣,梅福认为应该建立夏商周三代正朔,封孔子的后代作为殷商的后代,又上书说:我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就是职责,职位低微而谈论国家大政的人就是犯罪。
       超越职权,触犯法律,用直言谈论社会祸患,即使是身首分离,也是我的心愿。
       保住官位不说直话,牙齿落了仍自身保全,死的那天,尸体未腐名声就消失了,即使有齐景公的地位,马圈里有四千匹马,我也不希罕。
       所以只愿登上一次殿堂,面对屏风前的天子,说出平生思虑。
       即使对当代没有好处,也会留在世上,这是我睡不安、吃不香的原因。
       希望陛下仔细考察我的话。
       我听说,保存别人是用来保存自己,阻塞别人是用来阻塞自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从前秦国灭了东周西周,扫平六国,不提拔隐士做高官,断绝三代正朔,灭弃天道,因此始皇自身危险,儿子二世被杀,他的孙子不能继位,这就是所谓阻塞别人就是阻塞自己。
       所以武王攻克殷都,还没下车就封五帝的后代,封殷在宋国,延续夏的祭祀在杞国,明确表明三代正朔,表示不独自占有天下。
       所以姬姓国家占天下一半,迁移祖庙的姬姓君主多得很。
       这就是所谓保存别人就是保存自己。
       现在成汤没有祭祀,殷人没有后嗣,陛下的子嗣一直不旺,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吧!《春秋经》说:“宋杀其大夫。”《谷梁传》说:“其不称名姓,因为其人对孔子来说排在祖宗的位置,孔子不写他的名姓,是因为尊敬他。”这是说孔子是从前殷人的后裔,虽然不是嫡传,但是封他的子孙作为殷人的后嗣,按礼也应该。
       为什么呢?诸侯可以夺宗,那么庶子圣贤也可以夺走嫡长子的位置。
       传说贤人的子孙应该有封地,何况孔子是圣人,又是殷商的后裔呢?从前周成王按诸侯的礼仪葬周公,可是上天动怒,雷电狂风成灾。
       现在孔子的庙只有他故乡阙里有,孔氏子孙只能成为平民,孔子是圣人却只享受平民的祭祀,这不是上天的意思。
       现在陛下如果真能根据孔子的功业,封他的子孙,那么国家一定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另外陛下的名字将与天地长存。
       为什么呢?追念圣人的君王必定要以这作为法则。
       为了这不可磨灭的名字,能够不努力吗?梅福交游不广,远离京城,无人引进又讥刺王凤,所以最终也没有被采纳。
       当初,武帝时,首次封周王室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到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爵位在诸侯王之下。
       让各位大夫、博士官寻找殷人后裔,分散为十几个姓,郡国往往找到那些大家族,推求子孙世系,都是中断的,无法排列清楚。
       当时匡衡提议,认为“帝王保存殷周二王的后嗣,是用来尊重他们的先王而贯通三代的正朔的。
       那些犯了诛灭之罪的封君,继嗣中断,就改封其他的亲人作为第一个封君,上承他们的始祖王。
       《春秋》要旨,诸侯不能保住他的国家的人祭祀中断,现在宋国已不能保守它的系统而丧失了封国,就应该改立殷人的后裔作为第一个封君,来上承商汤的传统,不应当继承宋国的已经中断的侯位,应表明是找到殷人的后裔。
       现在,推算寻找从前的宋国的嫡系,年代太久不能找到,即使找到嫡传,嫡传的先人早已爵位穷尽,不应当再立。
       《礼记》中孔子说:‘我孔丘,是殷人的后裔。’前辈老师都是这样传授给我们的,应该把孔子的后代作为商汤的后嗣。”皇上认为这话不合经义,于是被搁置一边。
       到成帝时,梅福又说应该封孔子的后人来奉行商汤的祭祀。
       绥和元年(前8),立殷周二王的后代,在古代典籍中寻找证据,因《左传》、《谷梁》、《世本》、《礼记》共同证明,于是下诏封孔子后代为殷绍嘉公,详见《成帝纪》。
       这时,梅福在家中读书、养性打发日子。
       到元始年间,王莽擅权专政,梅福某天抛弃妻子儿女,离开九江,至今传说他成了仙。
       这之后,有人在会稽看见梅福,说是他已改姓易名,在吴地街上当看门人等等。
       评述:梅福的文章,与《大雅》诗意相符合,虽然不算老成,但是还有常规章法,殷商的鉴戒不远,夏桀的灭亡就是他们知道的。
       他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到街上看门,保全天性去了。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