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枚乘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枚乘,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刘濞郎中。
       吴王因怨恨朝廷而开始策划谋反时,他上书劝谏说:“臣听说得到保全者便全都昌盛,失去保全者便全部灭亡。
       舜无立锥之地,却得到了天下;禹的部落不满十户,却称王于诸侯。
       商汤、周武的土地起初都不过百里,但上感天象,不绝日月星辰之光;下抚黎民,不伤百姓之心,之所以如此,是因有为王的道术。
       君臣父子之道,皆出于天性;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遇事不会失策,功业可流传万世。
       臣枚乘愿诚心诚意为您效忠,请大王予以同情,对臣所说稍加留意。
       “用一缕细丝系着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无限的高处,下面垂于不见底的深渊,就是再蠢的人也知道哀怜它即将断绝。
       惊魂未定之马又用鼓声惊吓,丝线快要断了还要施以重压;丝线一断,上面高于天不可复结,下坠入深渊难以再出。
       所以改弦易辙正在今日,可谓千钧一发刻不容缓。
       能听忠臣之言,则百般举措可免灾祸。
       若一定要随心所欲,则危于累卵,难于上天;而改变心之所欲,则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今天如想穷极天命之寿,尽享无穷之乐,追求天子之尊、万乘之势,就是不想易如反掌般地处于泰山之安,而是甘愿危若累卵一样地走上天之难,这正是愚臣之所以为大王迷惑不解的。
       “有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就倒退着走路,结果脚印更多,影子更急,却不知道停在阴处,影子就会消失,足迹就会灭绝。
       要想人不闻,除非己不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为。
       要想让热水变凉,而用一人烧火,用百人荡扬,是毫无用处的。
       不如退柴停火就罢了。
       烧火不停,却用扬汤去救,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
       养由基,是楚国一个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树叶一百步,可百发百中。
       以杨树叶之小,加上百发百中,可谓善射了。
       但他最远也只能在百步之内,和臣枚乘所见之远相比,可说还只是一个不知操弓持箭的人。
       “福的产生有其基础,祸的到来有其根源;培养福的基础,断绝祸的根源,祸怎么会来呢?泰山上的滴水可以穿石,紧绷的绳索可以切断井栏。
       水不是穿石的钻子,绳子不是锯木的锯子,是因日积月累使之然。
       一两一两地称秤,称到一担必定要差;一寸一寸地量,量到一丈必定超过。
       以担来称用丈来量,不仅快捷而且误差小。
       十人合抱的大树,开始只是小芽,用脚可以踢断,用手可以拔起,要不让它生长,只有在它未成形之前。
       磨子和磨刀石,看不见它的磨损,到时候就磨光了;种树养牲畜,看不见它的生长,到时就长大了;积累德行,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到时自然有用;背弃理义,不知道有何坏处,到时就会灭亡。
       臣希望大王慎重考虑并身体力行,这是百世不易的道理。”吴王没有采纳。
       枚乘等人便离开吴到梁去投靠孝王。
       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为汉室定下制度。
       不断削弱诸侯王。
       吴王于是与六国谋反,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向西进攻。
       汉室听说后,便斩了晁错向诸侯谢罪。
       枚乘便又对吴王进谏说:“昔日,秦在西面与匈奴、西戎作战,北边修筑榆关防守,南边防范羌人、..人,东边面临六国的合纵之军。
       六国凭借信陵君的资望,经由苏秦游说结盟,又以荆轲之勇相激励,齐心合力以对付秦国。
       但秦却终于打败了六国,灭掉了他们的社稷,而统一了天下。
       原因何在呢?在于地利不同,和民力轻重不等。
       如今汉朝据有全秦之地,兼有六国之众,对戎狄以恩义相抚。
       南边的羌人、..人,其地十倍于秦,其民百倍于秦,却向汉朝朝贡,这是大王所明知的。
       现在有些谗谀之臣为大王谋划,不论骨肉之义,不管民力之轻重,国家之大小,专门把吴推向祸坑,这正是臣之所以为大王忧虑的。
       “以吴国的兵力同汉相敌,就好比蝇蚊飞进牛群,以腐肉去咬缺利剑,一旦交锋必败无疑。
       天子听到吴率领各被削黜的诸侯,要来责问违背先帝遗约之事,便亲自诛杀了朝廷的御史大夫,以检讨以前的过错。
       这样,大王之威已显于天下,而功劳则超过了汤武。
       吴虽只有诸侯之位,而实际上富于天子;虽然偏僻在东南,而地方实际上比中原好。
       汉朝尽管有二十四郡,十七个诸侯国,各种贡赋转运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奇古怪之物还不如大王的东山之府;向西转运的粮食,陆路车不断,水运船满河,但还不如大王的海陵之仓。
       修筑上林苑,离宫散在其中,积聚玩好之物,圈养珍禽异兽,但不如大王的长洲之苑。
       虽有曲台可游,登临远眺,也不如大王以东海为朝夕之池。
       虽有壁垒高深,城墙关隘,也不如大王的江淮之险。
       这正是臣认为大王之所以应该快活满足的地方。
       “大王现在退兵速归,十分之祸还只有五分。
       不然的话,汉室知道吴有吞并天下之心,赫然震怒,调遣羽林水军顺江而下,袭击大王之都;鲁王、东海王断绝吴军的饷道;梁王命令车兵骑兵,只训练不出战,囤积粮食固守,以逸待劳,等候吴军断粮。
       到那时大王虽想返回,也都不可能了。
       三个淮南王计议,相约不出兵相从,齐王已自杀身亡,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之兵不能出其境,赵王则被围困在邯郸,这些都是掩盖不住,已经明白的事实。
       大王远离本国千里之外,号令不出十里之内。
       张羽、韩安国率兵从北面攻来,弓高侯则屯兵于吴军左右。
       吴军不敢离开营垒,日夜不得休息,臣不禁为之哀伤,愿大王明察。”吴王不用他的方策,终于被消灭了。
       汉平定了七国之乱,枚乘也由此闻名。
       景帝召他进京拜为弘农都尉。
       他长期来被大诸侯国奉为上宾,与英俊之士同游成了他的爱好,因而不乐意做郡县官吏,便称病免官而去。
       他再次来到梁国,梁国的宾客都善于作赋,以他写得最好。
       孝王死后,他回到淮阴。
       武帝当太子时即听说枚乘之名,即位后,枚乘已年老,但仍用蒲草裹住轮子的安车接他进京,结果死在途中。
       又下诏询问枚乘的儿子,却没有善于为文者,后来才得到了他的庶子枚皋。
       枚皋字少孺。
       枚乘在梁时,娶的小妾所生。
       他东归之时,枚皋之母不肯随他同去,他一怒之下,便分给枚皋数千钱,留他与母亲一起居住。
       长到十七岁,枚皋上书梁共王,得以召为郎官。
       三年后,派为使者,因与其他侍从争宠,遭谗言陷害获罪,家室被抄。
       枚皋流亡到长安,遇上大赦,便上书皇上,自称是枚乘的儿子。
       武帝大喜,召入宫中待诏,枚皋从此在宫中作赋。
       曾诏令他以平乐馆为赋,认为他写得很好。
       后拜他为郎,曾出使匈奴。
       枚皋不通经术,诙谐调笑类似于俳倡,所作赋颂,好为轻女曼戏语,也正因如此而被狎昵宠贵,跟东方朔、郭舍人差不多,但却不能像严助等人得为高官。
       枚皋曾随武帝到甘泉宫、雍地、河东等地,到东边巡狩,泰山封禅,到宣房堵塞黄河决口,游览三辅离宫等,凡登临山泽以及射猎、狗马、蹴鞠、刻石,只要皇上有所感触,就要他作赋。
       他为文快疾,接受诏命转眼就成,所以作品很多。
       司马相如善于为文但写得慢,因而作品少,但比枚皋写得好。
       枚皋在赋中也自认为不如相如,又说作赋就是俳戏,别人视如倡优,自己很后悔跟倡优为伍。
       所以他在赋中诋毁丑化过东方朔,也诋毁丑化自己。
       他的文笔委婉,曲尽其事,以尽其意,颇为诙谐逗笑,不太闲雅。
       其中可读的共一百二十篇,过于轻浮嘻戏而不可读的还有数十篇。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