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晁错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晁错,颍川人。
       曾在轵县儒生张恢门下修习申不害、商鞅之学,与洛阳人宋孟、刘带同师。
       后以文学身份选为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厉苛刻。
       文帝时,国家没有治《尚书》的人,只听说齐地有个伏生,以前是秦的博士,专治《尚书》,但已九十多岁,年老不可征辟。
       文帝便诏令太常,派人去跟他学习。
       太常便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受《尚书》之学。
       学成归来,上书多援引《尚书》经义。
       文帝下诏拜他为太子舍人,又为门大夫,后升迁为博士。
       晁错又上书说“:人主之所以尊贵显赫,功名扬于万世之后,是因为懂得治国之术。
       所以,人主应懂得怎样临制臣下治理民众,则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言论处理事务,则不被欺骗蒙蔽;懂得如何造福万民,则海内人心安定;懂得如何以忠孝侍奉上辈,则臣子之德行完美。
       这四条,臣以为是皇太子首先要学的。
       有些臣子议论说皇太子不必以懂得实际政务为急,依臣之愚见,这是完全错误的。
       臣观察前代的君王,凡是不能继承宗庙而被其臣下所劫杀的,都是不知治术者。
       皇太子读的书已很多了,但还不能深知治术,是因为不问书中所说的道理。
       书读得再多而不知其义,正所谓劳苦而不为功。
       臣暗自观察皇太子才智高奇,骑马射箭之技艺远超凡人之上,但对于治国之术却不能保持兴趣,陛下应加意关心。
       希望陛下选择可运用于今世的圣人之术,以赐教皇太子,并定时要太子向您汇报学习所得。
       请陛下裁察。”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拜他为太子家令。
       晁错以其辩术得到太子赏识,他被号称为太子家的“智囊”。
       那时,匈奴日益强盛,数次侵犯边境,皇上发兵防御,晁错曾上言兵事疏,内容如下:“臣听说汉朝建立以来,匈奴数次侵入我边地,小股侵入则获小利,大股侵入则获大胜。
       高后时侵入陇西,攻取城池血洗村邑,驱走牲畜掳掠财物。
       其后又入陇西,杀我吏卒,大肆掳掠。
       臣听说乘战胜之威,可鼓起民气百倍;打了败仗的军队,则连吃败仗永不翻身。
       自高后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所困,民气破伤,失去了胜利的信心。
       而今天陇西的将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集合起士卒,砥砺其志节,振奋破伤之民以抗击乘胜进攻之匈奴,以少击众,杀敌一王,挫败其众,取得大胜利。
       可见关键不在于陇西之民怯懦勇敢与否,而在于将吏指挥高明与笨拙的不同。
       所以兵法说‘: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不可不择良将。
       “臣又听说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得地形之利,二是士卒听从指挥,三是武器精良用其所长。
       兵法说:‘沟渠纵横,中有浅水;山林之中,乱石成堆;高低不平,草木丛生’,这是利于步兵作战之地,如用车兵、骑兵则二不当一。
       土山丘陵,绵延相接,平原广野,这是利于车兵、骑兵作战之地,如用步兵则十不当一。
       一边平地,一边山丘,川谷在中,居高临下,这是利于使用弓弩之地,如用短兵器则百不当一。
       两军相近,平地浅草,可进可退,这是利于使用长戟之地,如用剑盾则三不当一。
       芦苇竹蒿,草木葱茏,枝叶茂密,这是利于使用铁矛之地,如用长戟则二不当一。
       崎岖起伏,关隘险阻,这是利于使用剑、盾之地,如用弓弩则三不当一。
       士卒不经过挑选、训练,就不能服从指挥听从号令。
       起居时间不精确,行动停止不整齐,抓不住有利时机,避不开灾难凶险,前军进攻后军瓦解,与金鼓的指挥相失,这是不严格训练士卒的过错,百不当十。
       兵器不完备锋利,与空手一样;甲胄不坚韧严密,与赤膊一样;弓弩不能远射,与短兵器一样;射箭不能命中,与无箭一样;命中而不能射入,与无箭镞一样。
       这是将领不检查武器带来的恶果,五不当一。
       所以兵法说:器械不利,以士卒与敌战;卒不能用,以将领与敌战;将不知兵,以君主与敌战;君不择将,以国家与敌战。
       这四方面,兵器是最重要的。
       “臣又听说国家的大小、强弱以及战场的险易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
       低声下气以事强国,是小国的方略;联合众小国共制一大国,是势均力敌国家间采用的方略;以蛮夷攻蛮夷,是中国的方略。
       现匈奴的地形、技艺与中国不同。
       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的马匹不如匈奴;险道攀越,且驰且射,中国的骑兵不如匈奴;顶风冒雨而不疲劳,忍饥受渴而不困倦,中国人不如匈奴人。
       这些是匈奴之长技。
       在平原之地,以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被我扰乱;劲弩长戟,射程阔远,则匈奴之弓不能与我相比;坚甲利刃,长短兵器相杂,游弩往来,以什伍编制冲锋陷阵,则匈奴之兵不能挡我;弓弩手一起射击,箭矢射中同一目标,则匈奴的皮甲、木盾不能支持;下马在地上战斗,以剑戟交锋,进退追逼,则匈奴人的腿不如我快捷。
       这是中国之长技。
       以此看来,匈奴之长技有三,中国之长技有五。
       今陛下又遣发数十万大军,用以诛讨数万之匈奴,以多少来计,是以十击一的战术。
       “但是,军队毕竟是凶器,战争毕竟很危险。
       由大变小,由强变弱,只是俯仰之间的事。
       以拼人力消耗的办法去争夺胜利,一旦失败不可复起,就悔之不及了。
       帝王的原则,应该思一万全之策。
       今投降我朝的匈奴头领及其部众,有数千人之多,其饮食习惯、作战能力与匈奴军队一样,可以赐给他们坚甲絮衣,劲弓利矢,补充到边郡作为精锐骑兵,令能知其习俗收其野性的将领,以陛下与他们的盟约加以统制。
       险阻之处,用这支部队把守;平地通道,则用我轻车、弓弩出战。
       两军互为表里,各自发挥其长技,再加上人多势众,这才是万全之术。
       “《左传》上说:‘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晁错愚钝粗鲁,今冒死上此狂言,恳请陛下裁择。”文帝嘉奖了晁错,并赐他玺书一封以示宠信,上写道:“皇帝赠太子家令:你上书所言军事三要点,朕已亲览。
       古书上说的‘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用在这里则不正确。
       进言的人不狂,抉择的人不明,国家的大患正在于此。
       以不明之主在不狂之言中抉择,即使上万条进言全都采纳,但没有一条妥当,又有何用!”晁错又上书,进言守备边塞,劝农务本为当今之急务,他说:“臣听说秦时在北边进攻匈奴,在黄河边构筑要塞;在南边进攻南粤,设置了戍卒屯守。
       其之所以起兵进攻匈奴、南粤,并非是为了保卫边疆救民生死,而是贪婪暴戾企图扩展版图,所以功业还未建立而天下早已大乱。
       况且其兴兵又不知天时地利,交战时士兵多被敌人擒杀,驻屯时戍卒又纷纷死去。
       因匈奴之地,天寒地冻,树皮厚三寸,积冰达六尺,那里的人食肉饮奶酪,肌肉发达,那里的鸟兽长满细密的绒毛,特别耐寒。
       南粤之地气候炎热,那里的人形体瘦削,鸟兽羽毛稀疏,特别耐暑。
       秦的士兵水土不服,戍守的死在边关,运输的倒在途中。
       秦朝百姓把去当兵看成去刑场斩首一样,因此朝廷不得不采用流放的办法征兵戍边,称之为‘谪戍’。
       开始被流放的只是赘婿、商人,以后流放到曾经做过商人的人,再以后流放到祖父母、父母曾经商的人,最后干脆以里为单位,凡居住在闾门左边的统统征发。
       如此征发,被征者深怀怨恨,人人皆有背叛之心。
       凡是士兵拼死战斗坚持不降不败的,都是因赏罚使然。
       所以进攻得胜、防守牢固便应有拜爵的赏赐,攻城屠邑所掳财物都归自己,这样士兵们就会甘冒箭雨,赴汤蹈火,视死如生。
       而秦征发的戍卒,只有万死之祸害,而无铢两之报偿,战死之后连免除家中一人的算赋都得不到。
       天下人人都明白一旦被征,落到自己头上的只是灾祸。
       陈胜去戍边,走到大泽乡,揭竿而起,为天下首倡,响应他的人如流水一般,秦朝施行严刑苛法终于自食恶果。
       “匈奴人的衣食产业不依附于土地,这种状况使他们容易在边境扰乱。
       为什么呢?匈奴人主食肉、饮奶酪、穿皮毛,没有城郭田宅固定的居处,就像飞鸟走兽一样生活在广袤的原野,水草肥美之处便停下来,草尽水竭之时便转移。
       由此看来,往来转徙,时至时去,这就是匈奴人生存的方式,就跟中国人之所以耕种土地一样。
       而今,匈奴在边塞到处游牧行猎,有时到燕代,有时到上郡、北边、陇西等地,窥伺我守边的兵力,兵少就侵入。
       陛下如不发兵解救,边民就会绝望而产生降敌之心;如救,发兵少则不足以救;发兵多,等大军赶到,则匈奴早已遁去。
       大军如聚在边疆不解散,耗费又太大;解散吧,则匈奴又来侵扰。
       如此连年,就会造成中国贫苦而百姓不安。
       “陛下忧虑边境,调遣将吏征发士卒整治边塞,这是莫大的恩惠。
       但是调远方的士卒来守塞,一年一更换,摸不清匈奴的底细,不如挑选一批常居边塞的人,在那里安家,一边种田,一边守备。
       为防守便利要高筑城墙深挖堑濠,城上备有垒石,濠边布满疾藜,还要修一道内城,两城相距一百五十步。
       在要害之处,沿着通往平原的大道,建立城邑,每城的人口应不少于千家。
       在城邑四周多建村落以作外藩,先修好房屋,备好农具,然后召募罪徒和因赦免而服劳役的女徒前去居住,不够的话,再召募那些用来赎罪或换取爵位而交给国家的壮丁、奴婢前往;再不够,凡愿意前去的平民均可召募。
       凡到边塞安家的都赐给较高的爵位,免除全家的徭役,供给冬夏衣服和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
       边郡的平民都可买爵位,直到等级与列侯相同。
       如有死了丈夫的年轻寡妇,官府可买来赏赐给他们。
       按人之常情,没有相当的利益,就不会久安其处。
       塞下之民,所得利禄如没有内地丰厚,就不可能让他们长期居住在那危难之地。
       匈奴入侵驱掠人口畜产,如有能保卫者,以其所保卫财产的一半赏给他,官府用钱对失主予以补偿。
       这样,各邑各里之间便会相互救助,与匈奴作战就不怕死。
       这并不是他们想为主上建功立德,而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
       这与从东南征发来的戍卒不习地势心存畏惧相比,作用要大万倍。
       如在陛下之时,迁徙人民充实边塞,使内地之民无屯戍之役,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不担心被匈奴掳去,这样必将利益施及后世,天下称颂圣明。
       这与秦朝征发戍卒,人民怨恨相去不知多远。”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召募人民迁往塞下。
       晁错又进言:“陛下召募民众徙边以充实塞下,使屯戍之役日益减免,输边之费日益减少,恩惠甚大。
       边郡的官吏如能与朝廷一致,奉公明法,对迁去的民众,体恤其老弱,善待其壮士,使他们团结一心而不相互欺凌。
       让先到的一批能安居乐业不思故乡,那么内地贫民就会转告相劝应募前往。
       臣听说古代迁民到远方充实广阔空虚之地,先要察看那里气候的冷暖、水泉的味道、土地的肥瘦、草木的长势,然后再营造村邑建立城郭,编制乡里分割居处,修通田间的道路,划出田块间的界限。
       为迁民事先筑好房屋,每家有一堂二房,各有庭院门户,备好器物家什,迁民一到便有住处,劳作有工具。
       这就是人民之所以轻易离开故乡而愿到陌生地方去的原因。
       官府还为他们设置医、巫,以救治疾病、修习祭祀。
       使男女婚配不失,生死互相抚恤,坟墓埋在一起。
       家家桑果满园,六畜兴旺,房屋完好。
       这就是人民之所以安乐而有长居之心的原因。
       “臣又听说古代为了备敌而设置边县,将五家编为伍,设伍长;十个伍为一里,设假士;四里为一连,设假帅;十连为一邑,设假侯。
       都是挑选邑中的贤良且有保民之能的人担任。
       平时组织居民训练射箭,战时则教习居民如何应敌。
       所以平时在家即形成卒伍编制,出外作战便能自成一军。
       居民适应边疆环境后,不要让他们再随便迁徙,使他们年幼就在一起游玩,长大则一起共事。
       作战时在夜里听声音便能彼此照应,互相救援,在白天一眼就能与敌识别。
       彼此具有欢爱之心,能够同生死、共患难。
       在此基础上再以重赏相激励,以重罚相劝诫,就能使他们勇往直前、死不退缩。
       但是,所徙之民如不强壮有力,也只能徒费衣粮,没有用处;即使强壮,如无良将率领,也还是起不了作用。
       “陛下现与匈奴绝交,不与其和亲,臣认为冬天他们必来南犯,一旦给予迎头痛击,就可使其全身受挫。
       要想树立威势,应始于今秋。
       如让匈奴侵入未受打击得胜归去,以后就更难制服了。
       愚臣无知,恳请陛下裁察。”后来,皇上诏命大臣推举贤良、文学,晁错被选中。
       皇上亲自策问,内容如下:十五年九月壬子,皇帝说:“往昔大禹殷勤访求贤士,延及域外。
       四极之内,凡舟车所至,人迹所及之处,无不听命,进言辅佐,以补其意所不及。
       近者献其聪明,远者献其智慧,同心戮力,以助天子。
       因此大禹才能不失美德,夏朝才能长治久安。
       高皇帝亲手铲除了大害,去掉了祸乱,并创设以英士豪杰为官长,为谏诤之臣,以补天子之过失,而护卫汉室之宗。
       幸赖上天之灵,宗庙之福,不仅国内太平,而且恩泽降及四夷。
       今朕登上天子之位,继承宗庙之祀,朕既无仁德,又不聪敏,明不能洞察奸宄,智不足以治理国家,这都是诸位大夫所显而易见的。
       所以,朕诏令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各郡守,各尽其所知,荐举贤良,选出深明国家大体、通晓人事始终以及敢于直言极谏的人各若干,以匡正朕的失误。
       诸位大夫之德才堪当此任,朕甚为嘉慰。
       今天请大夫们进朝,当面见教。
       你们各呈上关于国体、人事、直言之要点,深思朕措置不当,官吏执法不公,政令不通畅,百姓不安宁等四方面的缺失,一一陈上来,不要有所隐讳。
       对上何以祭祀先帝之宗庙,对下何以为百姓兴利除弊,写成简册,送朕亲览。
       务请周详,严密封好,朕当亲自折阅。”晁错的对策如下:“平阳侯臣曹纜、汝阴侯臣夏侯窕、颍阳侯臣灌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公孙昆邪所举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拜进言:臣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莫不访求贤良作为辅翼,因而黄帝得到力牧辅佐而成五帝之始,大禹得到咎繇辅佐而为三王之祖,齐桓公得到管仲辅佐而为五霸之长。
       今天陛下讲论大禹及高皇帝创建豪英之事,自托于不明而请各贤良辅佐,可谓谦让之至。
       臣曾读上世史传,像高皇帝创建宏伟功业一样,陛下以仁德深厚而得贤良辅佐,这都是为臣下所共见的,也将刻于玉版,藏于金匮,经历千秋万代,流传后世无穷。
       今天臣曹纜等举贤良以臣晁错充数,与陛下明诏求贤之意很不相称。
       臣晁错出身草茅,无知无识,冒死呈上愚对。
       “诏策所说的‘明于国家大体’,愚臣谨以古代的五帝来说明。
       臣听说五帝神圣之人,其臣下无人比得上,因而亲自理事,就住在法宫、明堂之内,一举一动上合天意,下顺地理,中得人心。
       所以众生灵无不倾服,无不拥戴,光明普照,无偏无私,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万物,皆受恩泽。
       然后阴阳调和,四时有节,日月齐光,风雨及时,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妖孽灭绝,盗贼平息,人民康宁,黄河出图,洛水出书,神龙驾到,凤鸟高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
       这便是德配天地,深明治国大体的功用。
       “诏策所说的‘通于人事始终’,愚臣谨以古代的三王来说明。
       臣听说三王之时臣主俱贤,因而同心协力互相辅佐,他们用以安定天下的计策,无不是以人情作为根本。
       人之常情无不想长寿,三王则爱生惜死不予毁伤;人之常情无不想富贵,三王则重赏厚赐不使穷困;人之常情无不想平安,三王则扶弱锄强解其危难;人之常情无不想逸乐,三王则节省力役不使疲乏。
       他所制定的法令,要先看是否合乎人情然后才予推行;他兴师动众役使民力,要先看是否出于人事然后再去做。
       以己之心推之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不去强求别人,自己想做的,不禁止别人做。
       因此,天下人都乐意他执政,称颂他的美德,把他看成像父母一样,流水般地追随于他。
       百姓和平亲爱,国家安宁无事,其王位不会丢失,且声名远留后世。
       这便是通晓人情始终的功用。
       “诏策所说的‘直言极谏’,愚臣谨以五霸的臣下来说明。
       臣听说五霸不如他的臣下,因而托之以国事,委之以重任。
       辅佐五霸的人作为人臣,明察自己的才干而不敢欺上,奉公守法而不容私情,尽心尽力而不敢怠慢,患难之际不避生死,遇见贤能不自居其上,接受俸禄不超过应得之量,不以无能窃踞尊显之位。
       如此自觉行事,可称得上是方正之士了。
       他们立法,不是以苦民伤众为出发点,而是为了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救世平乱。
       他们行赏,不是滥收民财来随便给人,而是为了劝戒天下尽忠尽孝而表彰其功德。
       所以功多则赏厚,功少则赏薄。
       这样,收民之财用以赏民之功,人民就不会怨恨,知道财之所用与自身有关。
       他们行罚,不因愤怒而滥加诛杀以放纵残暴之心,而是为了让天下杜绝那种不忠不孝危害国家的人。
       所以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轻。
       这样,小民虽然伏法至死也不怨恨,知道罪罚至此,是咎由自取。
       如此立法,可称得上是平正之吏了。
       法令有悖情理的,便奏请更而改之,使它不伤害民众;主上施行暴政的,则抗旨予以反正,不致为害国家。
       补救主上之失误,纠正主上之过错,宣扬主上之美德,彰明主上之功业,使主上内无邪念,外无恶名。
       如此侍奉君主,可称得上是直言极谏之士了。
       这就是五霸之所以德被天下,威震诸侯,功业彪炳,名声昭著的原因。
       遍举天下的贤明君主,五霸也当之无愧,这是其自身不及臣下,但能使臣下直言极谏以补其不足之处的作用。
       今天,陛下人民众多、威武雄壮、恩德深厚,具有令行禁止之势,远远超过五霸,但在赐给愚臣的诏策中却说要‘匡朕之不逮’,愚臣明知陛下德高圣明,怎么能够奉诏承命呢!“诏策所说‘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谨以秦朝的事来说明。
       臣听说秦开始兼并天下之时,其君主不及三王,其臣下也比不上三王之臣,但其力量却不比三王差,是何原因呢?一方面,秦占有地形之便,山川之利,财用充足,人民善战;另一方面,其所吞并的六国,君臣皆为不肖,离心离德,人民不听命效力。
       所以相比之下,秦国最为富强。
       而一国富强而其邻国动乱,这种形势正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时机。
       因此秦得以兼并六国,立为天子。
       就其统一天下而言,三王的功业不能和它相比。
       但秦很快陷入末途而衰微,它任用不肖,听信谗言,大修宫室,穷奢极欲,民力疲惫仍赋敛无度;君主刚愎自用,群臣恐惧而阿谀成风,肆意骄纵,不顾祸患就在眼前;高兴起来随意滥加赏赐,发起怒来则妄加诛杀,法令苛严,刑罚暴酷,轻绝人命,与自杀无异;天下人无不寒心,莫能安居。
       更有奸邪之吏,乘其法令混乱之机,滥施淫威,草断刑狱,生杀予夺恣意妄为。
       导致上下瓦解,各自为政。
       开始动乱之时,首先被侵害的,只是穷人和贱民;随着动乱发展,富人和官吏随之遭到侵害;到其末途之时,则已侵害到宗室和大臣。
       如此,无论亲疏人人自危,朝野内外一片怨声,众叛亲离,四散奔逃。
       陈胜首倡举义,天下立刻大溃,秦之宗庙灭绝,为异姓王朝兴起创造了条件。
       这就是吏治不平,政令不畅,人民不宁所造成的灾祸。
       今天陛下之德可与天地相匹配,荫庇万民,一扫秦之劣迹,废除秦之乱法;亲自劝农务本,禁止末业淫术;废除严刑苛法,以仁爱宽大为怀;肉刑不再采用,罪徒不再沦为奴婢;诽谤者不予治罪,听任民间铸钱;拆除道路关隘,以诚相待诸侯;尊敬老人长者,爱护抚恤孤儿;犯人服刑有期,宫女允许出嫁;赏赐孝悌之家,减免农民租赋;诏令将校伍卒,优礼士人大夫;选举贤良方正,退黜奸邪小人;严禁阉割腐刑,以此害民者诛;安抚慰劳百姓,令列侯各就其国;亲身躬耕纺织,倡导勤劳节俭。
       所作所为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改制无非为了海内平安,举创大功不下数十,都是前人所难于做到的。
       陛下治国,道德纯厚,实为芸芸众生之福。
       “至于诏策所说‘深思朕措置不当’,愚臣实在无法对答。
       “诏策又说‘将心中所有一一陈上,不要有所隐讳’,愚臣谨以五帝的贤臣来说明。
       臣听说五帝为其臣下所不及,因而自己亲政;三王臣主俱贤,便共同执政;五霸不及其臣下,则委以国事。
       他们都不失神明之德,不废圣贤之名,各在其当世建立起相应的功德。
       史传上说‘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待,能认清当世时事者可称为天子’就是这个意思。
       臣听说战斗不能取胜要易地再战,贫穷的人家要改变职业。
       今天陛下以深厚的神明之德,不下于五帝的天资才具,临制天下,至今已十有六年,人民没有富裕,盗贼没有减少,边境没有安宁,之所以如此,论者都认为是陛下未亲理政事,而依靠群臣办理。
       现在执政的大臣虽说都是天下的精英,但远远不及陛下,就跟五帝之臣不及五帝一样。
       陛下不亲理朝政,而依靠远不如自己的臣下,臣认为是有失于天子的神明。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月易逝,而陛下之盛德却终究不能遍及天下,流传万世,臣不禁暗自为陛下惋惜。
       臣冒死上此狂惑之言,以尽草茅之愚,恳请陛下裁择。”当时贾谊已经死去,在对策的一百余人中,惟有晁错的对策为优秀,因而他被升迁为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应对诸侯王予以削夺以及对法令应予更改等事,共上书三十篇。
       文帝虽没有完全采纳,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当时,太子对晁错的主张很重视,而爰盎等诸大功臣多不喜欢他。
       景帝即位后,任晁错为内史。
       他屡次进言即被采纳,在九卿中最受宠信,法令多由他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中颇为不快,但找不到岔子来打击他。
       晁错的内史府位于太上庙的院墙里面,门开在东边进出不方便,他便在庙的南院墙上凿了个门。
       丞相大怒,想以这个过错奏请诛杀他。
       晁错知道后,立即先对景帝说了这件事。
       丞相奏事时,顺便进言说晁错擅自凿穿庙墙为门,请令廷尉将他诛斩。
       景帝说“:那不是庙墙,只是院墙,还不致于治罪。”丞相慌忙认错。
       退朝后,他恨恨不已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
       先去奏请,真是大错。”丞相因而发病而死。
       晁错却因此而更加显贵。
       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后,上书历数诸侯王之罪过,奏请按罪削夺其封地。
       景帝将此奏章发给公卿、列侯、宗室议论,都不敢非难,只有窦婴反对,由此,窦婴与晁错结怨。
       晁错更定的律令三十章一颁布,引起诸侯大哗。
       晁错的父亲听到后,特意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即位不久,你身为三公辅政,进侵削诸侯之策,是离间人家骨肉,诸侯群起而攻,皇上责怪下来,你怎么办?”晁错说:“形势所迫必须如此,不如此,则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他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了,我们晁家就危险了,我与你就此诀别而去了。”于是他父亲服毒而死,临死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降临到我头上。”十多天后,吴楚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一起叛乱。
       景帝与他商量出兵平叛,他要景帝亲自率兵出征,自己留守京师。
       恰好这时窦婴说爰盎有事相告。
       景帝召爰盎进宫时,正与晁错计划军需粮草之事。
       景帝问爰盎:“你当过吴相,知道吴王手下的田禄伯为人怎样?吴楚现已谋反,你认为该怎么办?”爰盎回答:“不足忧虑,马上可破。”景帝说:“吴王就山开矿冶铜铸钱,煮海水为盐,广招天下豪杰,今敢以乌合之众举事,没有百分的把握,岂敢发难?怎能说他成不了气候呢?”爰盎答道:“吴国铜盐之利则有之,广招豪杰则没有,即令吴王得到豪杰相助,必然会辅之以礼义,他也就不会反叛了。
       吴王所诱招的,不过都是些无赖子弟、亡命奸人,所以才相与鼓噪作乱。”晁错说“:爰盎说的很对。”景帝问“:那怎样破敌呢?”爰盎说“:请陛下摒退左右。”群臣都退下,只剩晁错在旁。
       爰盎又说:“臣所讲的,作为人臣都不能得知。”于是,晁错到东厢房回避,心中很是恼怒。
       景帝催问爰盎,他回答说:“吴楚互通书信,说高皇帝立子弟为王使他们各有份地,而今贼臣晁错擅自谪贬诸侯,削夺其地,所以要造反。
       旗号是共诛晁错,恢复了原来的地盘就罢兵。
       方今之计,只有将晁错处斩,再派使臣去宣布赦免吴楚七国反叛之罪,恢复他们的故地,则可兵不血刃而平息叛乱。”景帝听了默然不语,过了很久才说:“看来只好如此,我不能因爱一人而得罪天下。”爰盎说“:愚臣之计只有这,唯请皇上深思熟虑。”于是,景帝拜爰盎为太常,秘密准备出使到吴。
       十来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区攵弹劾晁错,上奏说:“吴王反叛大逆不道,妄图倾覆宗庙,天下人当共诛之。
       而今御史大夫晁错却议论说‘:发兵数百万,交给臣下统领,不可信任,不如陛下自己率兵亲临前线,让晁错留守京师。
       徐县、僮县等吴军未攻下的地方可以给它。’晁错不称颂陛下的信义,企图使陛下与群臣百官疏远,又企图拿城邑给予吴,甚无臣子之礼,实属大逆不道。
       晁错罪当腰斩,其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无论老小都应斩首示众。
       臣等请依法论其罪。”景帝批示为“可”。
       晁错还一点也不知道。
       接着,派中尉召来晁错,骗他一起乘车去巡视市集。
       就这样,晁错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
       晁错死后,在平叛前线担任校尉的邓公回朝禀报军情。
       景帝问“:你从前线来,知道吴楚听到晁错死讯是否罢兵?”邓公说“:吴王存心谋反已数十年了,这次叛乱虽起因于削地,旗号为诛晁错,但其目的不在晁错。
       臣担心天下之士从此缄口不敢再讲话了。”景帝问“:为什么?”邓公说:“晁错因忧虑诸侯强大不可制服,才奏请予以削弱,这是为朝廷着想,对万世有利之举措。
       但计划刚一施行,竟然遭受如此大祸。
       这是内堵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景帝听后喟然长叹说:“你说得对,我也很后悔。”于是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班固评论:晁错一心为国家深谋远虑,而看不到对自身之害。
       其父虽看到祸已近身,却以自杀了结,也无益于挽救败亡,不如赵括之母与赵王定约,得以保全宗族。
       可悲呀!晁错虽然未能善终,但世人都哀怜他的忠诚。
       所以,论述其施政主张的文章连篇累牍。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