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刘向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
       十二岁时,因父亲刘德的保荐被任为辇郎。
       二十岁时,因品行端正升为谏大夫。
       这时,宣帝遵循武帝的行事制度,招募选择名儒俊才安置到自己身边。
       刘更生因通晓辞章,善长连缀辞赋,同王褒、张子侨等一起进见皇上,回答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颂歌。
       皇上还向他们问起神仙方术之事,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邹衍修道延寿的秘方,世上的人都见不到这本书。
       但刘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武帝时,在狱中处理淮南王案时得到这本书。
       这本书刘更生在小时就熟读成诵,认为是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炼成黄金。
       皇上便下令由尚书主持冶炼黄金事宜,但耗费了很多钱财,才知书中所载不能应验。
       皇上便罢免了刘更生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更生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
       刘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来赎刘更生的罪过。
       皇上也爱惜刘更生才华横溢,便使刘更生度过冬天,到春天实行宽赦而免除死罪。
       恰逢初立《谷梁春秋》,皇上征召刘更生接受研究《谷梁》的任务,在石渠讲论《五经》,又让他担任郎中、给事黄门,后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元帝刚即位时,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都主管尚书事宜,元帝很尊重、信任他们。
       刘更生虽然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但二人很器重他,向元帝举荐刘更生,说他宗室出身,忠心耿耿,精通经典,品行纯正,因此,刘更生被提拔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同侍中金敞一道在元帝身边以纠正元帝的过失。
       四人同心辅政,既忧虑外戚许嘉、史高的骄奢放肆,又苦于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的专权。
       萧望之、周堪和刘更生商议,想向元帝陈述此事罢免这些人,但还没有向元帝奏本就泄了秘,反被许嘉、史高及弘恭、石显诬陷,周堪、刘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一起都被免官。
       这些情况记录在《萧望之传》。
       这年春天,发生地震;夏天,在昴与卷舌之间发现彗星。
       元帝有所感悟,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使他接受朝拜请安。
       秋天,元帝召征周堪、刘向,想让他们担任谏大夫,但弘恭、石显禀告元帝改封他们都担任中郎。
       冬天,又发生地震。
       这时弘恭、石显、许嘉、史高等家族的子弟及众多侍中,都侧目望着萧望之等人,刘更生害怕了,便指使他的外戚向元帝上书陈述这些非常事,说:“私下听说前将军萧望之等人,都忠正无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但同贵戚尚书不和睦。
       现在世上的人听说萧望之重新起用,却又重遭谗言诋毁,必说曾经犯过错误的臣子不宜重新起用。
       这个议论是不正确的。
       臣听说今年春秋两次发生地震,是因为朝廷主管政务的人权势达到极点,而不是萧望之等三个老匹夫有何罪过而发生地震,这已是很明白的事。
       昔日高皇帝时,季布犯了罪,论罪应处死,但后被赦免并让他担任将军,最后在高后、文帝时期成为一代名臣。
       武帝时,倪宽犯了重罪被拘囚,按道侯韩说劝谏皇上说‘:前者处死了吾丘寿王,陛下至今还在悔恨,现在处死倪宽,以后会更后悔的。’皇上被他的言辞感动,于是宽恕了倪宽的罪过,重新起用他,后倪宽官至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职位上,没有人比得上倪宽。
       还有董仲舒因私自撰写灾害变异一书而获罪,被主父偃索取该书上奏皇上,将董仲舒送交法官审讯,罪当处死,幸蒙皇恩赦免,重新担任太中大夫、胶西王宰相,后因年老多病免官回家。
       以后汉朝想要制定什么典章,都时常下诏询问董仲舒。
       董仲舒成为一代儒学宗师,他所发的议论有裨益于天下。
       宣帝时,夏侯胜因诽谤别人而获罪被囚禁监狱三年,还被削职为民。
       后来,宣帝重新任用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以敢于直言出名,天下人都称赞他。
       这类的事例很多,难以一一陈述。
       有过之臣,不辜负国家而有益于天下,从这四个臣子的所作所为,足可以看到。
       “前些时候,弘恭上奏皇上使萧望之等被判决入狱,三月,就发生大地震。
       弘恭移书皇上称病辞了职,天象很正常。
       后来,他又重新任职,便又出现天阴雨雪等反常现象。
       由此可以说,地震发生的起因是弘恭等。
       “我很愚昧,但我以为应该罢黜弘恭、石显,以示对压制善良的惩罚,应该晋升萧望之等人,以便疏通贤能上升之道。
       如此,天下太平之门就会洞开,自然灾害的根源就会阻塞。”奏章呈上之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更生所为,禀告元帝,请求追究其中的奸诈真相。
       据查,果然是刘更生指使的,于是逮捕刘更生,囚禁于牢狱。
       他们下令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同廷尉一起拷问,弹劾刘更生以前为九卿,同萧望之、周堪阴谋排挤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等人,诽谤离间皇亲国戚,想把他们摒退出朝廷而独自专权。
       为臣不忠,侥幸没被杀头,还蒙皇恩重被征召任用,却不追悔以前所犯过错,反而唆使他人上书灾异之事,以不实之辞欺骗皇上,罪当处死。
       刘更生因此获罪被免为平民。
       而萧望之也因指使其上书为前事申冤而获罪。
       弘恭、石显禀告元帝下令到狱中与萧望之站着对辞,萧望之含愤自杀。
       天子对萧的自杀很悲哀,便提拔周堪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非常信任他们。
       弘恭、石显畏怯了,多次谗言诋毁他们。
       刘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希望自己也再次被任用,同时也害怕周、张被颠覆,便再一次呈上密封的奏章劝谏皇上说:“臣从前侥幸因父亲的保荐而官居九卿,但奉法不谨慎,又蒙皇恩赦免重用,臣见天灾变异四起,天地万物失去常规,这是国家治理好坏验证的标识。
       我想最终不说,但念及忠臣虽在田沟,还不忘君王,这是拳拳之义。
       何况我因是宗室后裔而被重用,又加以旧恩没有报答呢?我想竭尽其力表达我的忠诚,但又怕僭越职权,然则考虑到皇上对我的二次恩德,因此,我本着忠臣之义,一抒己见,即使被削职为民,死也无恨。
       “我所说舜任命九官,大家济济一堂,互相礼让,和睦之至。
       众多的贤臣在朝廷和睦相处,万物则在原野上欣欣向荣,所以洞箫只要吹出九章名叫《韶》的乐章,凤凰便会飞来朝拜;顿时敲钟鸣磬,百兽相率起舞。
       四海之内,无处不祥和、安宁。
       周文王承天命建立西周政权,荟萃的众多贤士,无不彼此恭敬和睦,崇尚礼让风尚,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纠纷。
       文王去世后,周公对文王十分思念、爱慕、歌唱文王的恩德,《诗经》说‘:在壮美的祭祀文王的宫殿里,人们彼此尊敬,和睦相处;众多贤士济济一堂,秉承文王之德。’在那个时候,武王、周公相继当政,朝廷大臣对内使人民和睦相处,对外使成国欢悦归附,因此,朝廷内外一派欢乐融洽,大家都为完成祖先的未竟事业而努力。
       《诗经》上说:‘有这样的宾客,和和气气而来,而来此恭恭敬敬的,这是来助王祭祀祖先的百辟和诸侯。
       在这时,天子则端庄壮美。’这是说四方贤能都和谐前来归顺。
       诸侯们在人间和睦相处,上天在天上有所报应,因此《周颂》说:‘上天降福很多。’又说:‘上天赠送我厘麦牟。’厘麦牟,就是大麦。
       最初它是从天上降下来的。
       这都是因为朝中大臣和谐相处,致使天下太平,以至获得上天的帮助。
       “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时候,朝廷官僚不再和睦,转而相互怨恨。
       有诗人对此既痛恨又忧虑,说:‘人们自行其事,互不友善,彼此的意愿自然不一致,而相互怨恨对方。’众多的小人当政,顺从不正当的意见,众口附和的便认为是正确的,而与君子的意见背道而驰。
       因此《诗经》上说‘:在位的士卿,众口附和为患皇上,相互诋毁不尽职责,各失臣节,甚可哀痛。
       他们对君子的谋略违背不执行,而对不好的谋略却依从实施。’君子独处守正不为众曲而自屈,尽心尽力地为君王办事,但反遭到憎恨和谗言诽谤。
       因此,《诗经》上说:‘自己尽力行事,不敢自陈劳苦,实无罪辜,而被众人谗言诬陷。’所以,在这个时候,日月相掩而无光。
       《诗经》上说:‘如果一个月的初一为辛日,这天的卯时,就出现日蚀,很令人厌恶。’又说‘:那个月有日蚀,这个月又发生日蚀,现在世上的平民,很令人悲伤。’又说:‘日月不用常行之道以告人们凶灾,是因为四方之国没有良好的政绩,不能任用贤人。’天象的变化被发现于天空,地上的变异就是发生地震,使得冷冽的泉水沸腾,高山深谷改变位置。
       《诗经》上说:‘百川沸腾,山顶完全崩塌,高峰成了山谷,幽谷成了山陵,现在的人们啊,何曾没有惩戒呢?’气候失调,霜降不在正常的时令,不就是惩戒吗?《诗经》上说:‘四月,天气正热的季节却反而有很多霜降,我担忧它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与此同时,平民百姓中的谣言,将随之而起,广为传播。’这是说民众以是为非,排斥贤俊,为祸甚大。
       这都是朝廷大臣彼此不和睦,贤人在野而不肖之徒当政等原因所致。
       “从此之后,天下大乱,篡位弑君的祸殃四起,先后出现了周厉王被迫出逃彘,周幽王被弑等事件。
       到周平王末年,鲁隐公刚即位,周大夫祭伯背离君王,出逃鲁国。
       而《春秋》隐讳此事,不提祭伯出逃鲁国一事。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祸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以后尹氏作为世代承袭的卿大夫而独揽大权,放任不羁,各国诸侯也相继背叛不再来朝拜,周朝宗室逐渐衰微。
       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二百二十四年间,共发生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塌二次,彗星出现三次,夜晚常见的星不见,夜中星星坠落如雨一次,水灾十四次。
       长狄人入侵齐鲁晋三国,天上坠下五块陨石,六只鞡倒退飞过宗都;出现麋鹿泛滥成灾和蜮、蜚、鞡鹆筑巢而居成灾等异象灾害各一次。
       周成王十六年正月,出现空气中的水蒸汽遇树木冷却为冰的现象。
       还有李子、梅子冬天结实;七月降霜而草木不死;八月才收获豆;天降大雨加冰雹等异常现象。
       在这时期,雨雪雷电在反常的时节出现的现象相继发生,水、旱饥荒、雞螽、螟等灾异纷然并起。
       在当时,这些天灾变异马上被发生的祸乱应验了。
       计君王被弑三十六个,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至于各诸侯逃亡他乡,不能保全社稷者,就无法计算了。
       周室本身也频繁地发生祸乱:晋国派兵败周师军队于贸戎,还派兵攻打周室的京城;周桓王调集诸侯伐郑,郑伯领兵抵御,并用箭射中桓王的肩臂;戎将周室的天使拘捕;卫侯朔抗拒天子诏令逃亡齐国,而齐国也违抗君命帮助朔;周景王死后,单穆公、刘文公、巩简公、甘平公、召壮公等五个大夫争权夺利,相继拥立子猛、子朝及敬王为王,谁也不能一统天下。
       这样,周朝逐渐衰微,而不能复兴。
       “由此看来。
       和睦可以招来祥瑞,互相抵触则会招致灾异。
       祥瑞多则国家安定,灾异多则国家陷入危境。
       这是天地运转的规律,古今一贯的公理。
       而今陛下开创三代盛世的伟业,招揽儒家学派的学者,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宽容他们的过失,使大家同时进取,但今天贤德的人与不肖之徒混杂一起,黑白不分,正邪难辨使忠奸同时得到提拔。
       臣民上书,由公车接待,因上书不妥而被捕囚禁的,把北军监狱都塞满了。
       朝廷臣僚意见不合,互相违背,甚至相互谗言陷害,惹出不少是非。
       转述、承受文书的人增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文书前后错谬及毁誉不一的纠纷。
       所以以不实之词欺骗皇上,影响皇上判断,这类事件很多,无法一一陈述。
       他们结党纳帮,往往同心协力去陷害正直大臣。
       正直大臣的晋升,是国家得到治理的标志;正直大臣遭受陷害,则是国家将发生动乱的征兆。
       面对治乱契机,却不知道任用谁,而预示国家动乱的变异却屡屡出现,这是我寒心的原因。
       仗权借势的人,门人弟子像鱼鳞排列似的集中在朝廷内,依附于他们的众多羽翼,犹如车辐集中于轴心似的排列在他们的前面。
       谗佞之人因诽谤别人名誉而得到重用提拔,而忠贤被斥,日益乖离,因此日月无光,雪霜在夏天降临,海水喧腾而出,山陵成了平地,山谷变成山陵,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失却了惯常的运行轨迹。
       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是怨气所致。
       巡视周朝衰落的轨迹,遵循诗人的赐教,要想使天下太平,达到盛世,就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陛下登基已有六年了。
       据查春秋时代的六年中,天灾变异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密集。
       春秋时代的天灾变异,如果没有孔子学说的拯救,也不能排难解忧,何况现在的天灾变异比春秋时要严重得多呢?“所以如此,是因为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都进入朝廷的缘故。
       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之所以能够同时得到提拔,是因为皇上心怀猜疑,虽然已经任用贤能去推行妥善的政令,如果有人谗言诬陷,贤能的人就要被罢免,善政就会被终止。
       由于陛下有了猜疑之心,才招来奸贼的陷害之口;由于陛下不能当机立断才打开群邪进入朝廷的大门。
       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得志,那么贤能的人中就有的要被罢免,这样在朝廷中,群邪增多了而正直之人减少了。
       所以《易经》上有否卦和泰卦,小人那一套如果被人赏识,那么君子的主张就无法实行,政治就会日益混乱,这就是否。
       否就是政治闭塞且国家混乱。
       如果君子的主张得到赏识,小人的那一套没法实行,那么政治就会日益趋向和平,这就是泰。
       泰就是政通人和。
       《诗经》又说‘:雨雪虽多且大,但如果万里无云,太阳一出来,雨雪就会消融。’这与《周易》所说是一样的意思。
       当年,鲧、共工、..兜与舜、禹同在朝为官,周公与管叔、蔡叔一同居于周朝高位。
       在当时,他们互相诋谤,流言中伤,不可胜言,帝尧、成王能够肯定舜、禹、周公的德行才能,而排斥共王、管叔、蔡叔,因此国家得到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孙、孟孙都在鲁国为官,李斯与叔孙通都在秦朝为官,鲁定公、秦始皇重用季孙、孟孙、李斯而排斥孔子和叔孙通,因此导致国家大乱,羞辱一直流传到现在。
       因此,国家的安定与混乱、荣和辱,首先在于皇上信任什么人。
       已经信任贤能,就要坚持不再动摇,《诗经》说‘:我的心虽非磐石,但却不可逆转。’说明坚持善行的忠实态度,《易经》说‘出令如出汗’,说是帝王发布号令如汗出于身,不能收回。
       现在颁布了好的政令,还不及三个月就取消,这是‘返汗’现象。
       任用贤能的人不到三十天就罢免,这是‘转石’行为。
       《论语》说:‘看见邪恶,如同用手去试探沸水。’现今二府所弹劾的谄佞之辈,不应再留在朝廷,但历经了数年,他们还没有离去。
       所以,颁布命令如同返汗,任用贤能跟转动石头一样,排除邪恶就如同要拔起一座大山。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阴阳调和,不是很难吗!“因此,一群小人到处寻找漏洞,运用文字技巧、花言巧语,丑化、诋毁他人,制造流言,写匿名信,在民间制造舆论。
       所以《诗经》说‘:我心乱如麻,忧心如焚,只因触怒了一群小人。’小人成群,实在令人气愤!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道、赞誉,没有人认为他们结党纳帮;禹、后稷与皋陶互相提拔,没有人认为他们勾结同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念。
       所以,贤人官居高位时,就要把贤德的这类人都聚集于朝廷内,正如《易经》说:‘飞龙盘旋在天空,道德高尚的人聚集一堂。’贤人在低下地位时,要想法和自己一样贤德的人一起晋升,《易经》上说:‘同道的人相互引进这种行为大吉。’在高位时要向皇上荐引贤德之人,在下位则向皇上推荐有德之人,因此商汤任用伊尹,疏远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而那些贤德的人都来到商汤的朝廷内,是因为他们品行相类似。
       而今,奸佞的小人和贤能的君子都在宫内担任职事,那些奸佞的小人勾结在一起,共设阴谋,违背善良,依顺邪恶,朋比为奸,诋毁他人,不断假设危险的言论,想以此改变主上的决心。
       如果有一天主上忽然任用他们,这就是天地变异先提出警告,而灾难不断发生的原因。
       “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从来没有不诛杀人就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
       因此舜对共王、..兜、三苗、鲧等四人实施了不同处罚,孔子在两观诛杀过少正卯,然后,圣贤的教化才得以推行。
       而今,陛下贤明和智慧,真正能以深思天地之心,察看两观诛杀少正卯事件遗留下来的物事,看《易经》中否、泰二卦,读《诗经》中关于雨雪的诗,历数周成王、唐尧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以他们为榜样,追溯秦朝、鲁国之所以衰亡的根由,并以此为戒,考究祥瑞带给国家福祉,察知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祸患,用以估计当前局势的变化,放逐奸佞邪恶的小人,击破专门从事阴险勾当的集团,关闭群邪侥幸进入朝廷的大门,广开群贤晋升之路,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是非明白可知,那么百种奇异的天灾都会消失,众多的祥瑞都会降临。
       这是天下太平的基础、万代的利益。
       “我有幸得以成为汉王帝室的一员,如果看见阴阳不调,不敢不向皇上通报我所听说的事情。
       我私下以春秋的历史推算现在天灾变异的情况,想使现在少发生几件天灾变异,这是我向皇上呈上这个条陈的原因,这个条陈不应让外人知道。
       我谨慎地将它封了一次又一次,冒死向您呈上。”弘恭、石显看见这份奏章后,与许嘉、史高两家勾结得更紧,而将刘更生等恨之入骨。
       周堪性情正直无私,虽然自己被石显等人孤立了,还是坚持正直之道,而不对石显等人屈服。
       这年夏天,天气寒冷,太阳呈青色,黯然无光。
       弘恭、石显和许嘉、史高都说这是周堪、张猛当权引起的天变。
       皇上内心十分敬重周堪,但面对众口一辞的攻击,又无法堵他们的嘴。
       当时,长安令杨兴以才干受到皇上赏识,而且他常常赞誉周堪。
       皇上想得到他的帮助,便召见杨兴,说“: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对光禄大夫议论纷纷,诋毁他的功绩,这是什么原因?”杨兴是个见风使舵的人,认为皇上已不信任周堪,因此顺势指责周堪说“:周堪不仅不可在朝廷为官,就是在州里任职,也不适宜,我曾听人们说,周堪曾跟刘更生等人挑拨离间陛下的骨肉亲情,认为他罪当斩首。
       我以前之所以说周堪不能诛杀,是为国家培养恩德。”元帝说:“那么,以何罪处死他?现在应当怎么办?”杨兴说:“我的愚见是,可以封赐周堪为关内侯,给他百户人家的采邑,不让他掌权管事。
       这样,圣上可以不失对师傅旧恩的报答,这是最上等的策略。”皇上对杨兴所说还迟疑不决,恰逢城门校尉诸葛丰亦上书指控周堪、张猛,皇上因此发怒,罢免了诸葛丰。
       事情记在他的传记中。
       皇上又说“:诸葛丰上书周堪、张猛不正直忠诚,朕心怀怜悯,不予追究,又惋惜他们的才能无法报效国家,决定贬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石显等人专权日甚。
       三年之后,宣帝陵园的城楼失火。
       这年的一个三十的晚上,又出现了日食。
       于是皇上召集以前那些认为天灾变异是因周堪、张猛而发生的官吏,进行责问,那些官吏都长时间跪在地上请罪。
       于是,元帝下诏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认为他很贤能,令他担任朕的师傅,他品格优良,博识通晓各种道德学术,且议论正直,为国操持,勤奋至诚,的确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因为他不能迎合尊长,侍奉权贵,而孤立无援,缺少帮助,以至被抑制遭贬退,最终还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昔日众臣见灾异不断发生,不进行自我修养、沉思发生灾异的原因,反而愚昧地认为天灾的发生是因为此人的缘故,朕不得已,才将周堪由京官改任地方官,以表明周堪的资质并非如大家所说。
       周堪出京担任地方官后,天灾变异仍然发生,大家也无话可说了。
       周堪任太守不到一年,治下三老及属吏中的有识之士对他的美德大为称颂,天使经过其郡,无人不向天使称赞周堪。
       这显示了先帝识人贤愚善恶的才能,而朕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平庸的人如果发端兴起,往往恶意诋毁别人,或引用别人的隐私,只要显示出与他不相适应,便要猜测怀疑这类人,便想加以陷害,朕也不想选择这类人。
       朕迫于俗事,不得不分心,往日天降大灾异,朕很恐惧。
       现在周堪已年衰岁暮,恐怕不能去为自己伸冤。
       由关系疏远的人来调解,怎么能将其冤屈大白于天下呢?你们征召周堪到我的住所来。”元帝便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支俸禄为中二千石,主管尚书事宜。
       张猛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
       这时,石显也主管尚书事宜,五个尚书都是他的亲信。
       周堪很少见到元帝,自己的意见常常要石显代向元帝陈述,因此大政方针都被石显控制。
       正巧,周堪得了失音病,不能说话而去世。
       石显趁机诬陷张猛,使他自杀于公车。
       对此,刘更生很悲伤,便写了《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共八篇文章,以古喻今,伤感自己及同类。
       从此,刘更生被罢官十多年。
       成帝即位后,石显等人伏罪,于是刘更生被重新起用,改名刘向。
       刘向以前九卿的身份被皇上征召任命为中郎,让他负责保护三辅一带众多的灌渠。
       后因多次上奏密封的奏章,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这时,元帝舅舅阳平侯王凤任大将军,主持国家大政。
       他倚仗太后,独揽国家大权,他的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时,全国又发生了多次天灾变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权位太盛、王凤兄弟处事不妥的缘故。
       而皇上正在精心研究《诗经》、《书经》,阅览古代的文献,还下诏要刘向负责校对其中的《五经》等秘书。
       刘向看见《尚书·洪范篇》中,有记载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凶吉应验的的情况,便汇集自古以来、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所有关于祥瑞、天灾变异的记载,来推测天象变迁的轨迹,联系比附人间的福祸。
       特别突出其中占卜应验的地方,分门别类,各立条目,共十一篇,书名为《洪范五行传记》,呈给成帝。
       成帝心里明白刘向忠心耿耿,因为王凤兄弟权势太盛,才写出此书,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剥夺王氏的权柄。
       以后,开始营建昌陵,历经几年都没建成,又还归延陵筑初陵,规模庞大奢侈。
       刘向上疏成帝劝谏说:“臣听《易经》上讲:‘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存在时不要忘记被灭亡的威胁,这样,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因此,圣贤的君王,无不全面地探究事物的始末,对事情穷究到底,这样才能是非分明。
       君王应该认识统治是在变化的,知道天命可以授予的人很多,并非只一姓。
       孔子议论《诗经》中关于殷朝的臣子,有美德,又敏捷,来助祭于周,行灌鬯之礼,喟然长叹说:‘天命为大啊!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因为富贵不固定;不这样的话,那些王公以什么来使他们戒备、谨慎,又以什么来劝导和勉励民众呢?’我对微子到周朝为官很伤感,而对殷朝的灭亡很痛心。
       尧、舜虽然有圣德,但他不能感化丹朱的儿子;禹、汤虽有美德,但也不能训导他们的末代子孙桀、纣。
       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王朝。
       从前,高祖皇帝已经灭掉秦国,准备定都洛阳,被刘敬之言所感动而觉醒,认为自己德行不及周,但比秦要贤明,于是迁都关中,依仗周朝的恩德,依靠秦地的险阻,建立了政权。
       道德是传国短长的检验标准,因此,我时常感到恐惧,不敢以灭亡为忌讳。
       孔子所说‘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吧。
       “孝文皇帝登上霸陵,望着北侧的霸水,心里很凄凉、悲哀,回头对君臣说:‘哎,用北上石为木郭,把斩断的苎麻和丝棉填塞其间,再用漆涂黏其上,便无法将它动摇了。’张释之进言说‘:如果陵墓中藏有使人动心的金银宝物,纵使将整座南山用金属熔液浇灌,还是有人能够进去;如果里面没有使人动心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死亡的事永远不会有终结,而国家却有兴废,因此张释之的言论,是为孝文帝作永久的打算。
       孝文帝醒悟了,便采用薄葬不起坟墓。
       “《易经》说:‘古时埋葬人,将尸体用积薪覆盖,藏在野外,既不堆积泥土为坟也不种树。
       后世的圣人用棺木郭埋葬取代了这种埋葬方式。
       使用棺木郭埋葬人,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冢坟都很小,随葬品也很少。
       舜葬在苍悟,二个妃子没有随葬。
       禹葬在会稽,没有改变树木百物的行列。
       殷汤王不知葬在何处。
       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城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他们都没有冢坟。
       这是一些圣帝明皇、贤君智者高瞻远瞩的长久之计。
       他们的贤臣孝子也接受遗命、顺从他们的意愿而薄葬他们,这是真正令君父下安、至为忠孝的侍奉方式。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埋葬哥哥的规模很小。
       孔子将他母亲葬在防山,称赞殷代只挖墓穴而不堆土为坟,说:‘我孔丘,要周游列国,居无常处,因此墓不得不作一个标记。’孔子为他母亲修了一个四尺高的坟,但不久遇雨崩塌了。
       他的弟子替他将坟墓重新修好,将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流着泪说‘:我听到过这件事,但古代的人是不修筑坟墓的。’因此,孔子亦不以弟子修墓为然。
       延陵季子出使齐国返回时,他的儿子死了,被葬在嬴、博之间。
       埋葬时,挖地不深,未及泉水;死者是什么季节死的便穿什么季节的衣服,不再具备四时之服。
       封闭好的坟恰好遮掩田埂,坟不高,人站着可以隐肘,季子号哭说:‘人的躯体重新回归于土,这是命运,但魂魄却是无处不往。’嬴、博与吴国相距千里,季子没有把儿子运回家乡去埋葬。
       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合于礼。’因此,孔子作为孝子,延陵作为慈父,舜、禹作为忠臣,周公作为敬爱兄长的弟弟,他们埋葬君、亲躯体时,都实行薄葬。
       这不是为了节俭,而是真正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
       宋国司马桓..替自己制造石木郭,孔丘说:‘他不如迅速腐朽。’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知晓方略的人士修编《春秋》时,也主张举行薄葬的礼仪。
       这些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等到吴王阖闾,开始违背礼仪进行厚葬。
       十多年后,灭亡吴国的越人进一步发展了厚葬礼仪。
       到秦惠王、孝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这五个王时,都大肆兴建坟墓,且墓中埋藏有很多随葬品。
       但他们的坟墓都被盗宝的挖掘出来,尸体都暴露在野外,这不是很令人悲哀么?秦始皇葬在骊山旁,下面深挖墓穴堵塞了三重泉,上面增高坟墓,使其高达五十余丈,四周长达五里多;坟墓里面垒石为木郭,在墓穴修筑离宫别馆;以人膏制成灯烛;将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铸成野鸭、飞雁。
       珍宝的收藏,机械的巧变,棺木郭的美丽,宫馆的宏伟,用语言描绘不出它们的精妙。
       此外,他还残暴地杀害了众多的宫女,活埋了修墓的工匠,总数达万人。
       天下人不堪服修陵墓劳役之苦,纷纷起来造反,骊山的陵墓还没建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反秦大军便打到骊山脚下了。
       项籍一把大火烧掉了秦的宫室,到始皇墓的人都去发掘其墓,以寻求里面的宝藏。
       这以后,一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始皇墓中藏起来,牧童持火把到墓中找羊,失火烧掉了隐藏在墓中的棺木郭。
       自古到今,实行厚葬还没有谁超过秦始皇。
       然而他的陵墓在几年之间,外遭项籍纵火之灾,内受牧童失火之祸,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因此,道德越深厚的人,葬礼越简单,智慧越高深的人,随葬品越少。
       无德无智的人,他们的随葬品越多,坟墓越高,宗庙越壮丽,他们的陵墓被发掘得越快。
       由此看来,明智与愚昧的结果、安葬的吉祥与凶险,不是昭然若揭吗?周朝德政衰落了,因而挥霍浪费,讲究厚葬,但宣王圣贤要使周朝中兴,便一改前朝作法,节俭宫室支出,兴建的寝庙也很小。
       诗人们纷纷写诗赞美宣王,《诗干》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它的上章写有帝王宫殿的修筑,应当依照制度,下章则说宣王子孙众多。
       到鲁严公时,刻意修饰宗庙,建筑了很多台囿,但他的儿子却一而再地被人杀掉,《春秋》认为这是他非礼的缘故。
       像周宣王那样就使国家昌盛,如鲁、秦这样则使国家绝亡,这就是奢侈与节俭的失和得。
       “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最先营建初陵,规模很小,用费很节俭,天下没有不称陛下贤明的。
       到陛下改建昌陵,把低洼填高,堆土成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累计上万;设立县邑,营建居民住房,期限紧迫仓猝,事工化费一百多亿钱。
       这使死者怀恨于地下,生者在地上忧愁,老百姓的怨气使大自然感动,从而水旱失调,因而发生灾荒、死亡,流浪他乡的人有数十万以上。
       臣替他们忧思,感到很愤懑。
       若认为死者是有知的,那么挖掘别人的坟墓,害处就多了;若死者是无知觉的,那又何必把陵墓修得那么大呢?与有识之士筹划厚葬之事,他会不高兴;让老百姓去实行厚葬,他们会备受其苦;若勉强为了取悦那些愚夫和穷奢极欲之人,又何必去做呢?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豁达盖世,应该弘扬汉家之德,崇尚刘氏的美名,光昭五帝、三王。
       但反过来与暴秦乱君竞相奢侈,攀比坟墓,看谁的陵墓修得高大,为了取悦那些愚夫的眼目,而违背贤智之心,忘却国家的长治久安,臣私下替陛下感到羞辱。
       希望陛下上览明君圣贤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葬礼制度,下观贤能有识之士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关于葬礼的主张。
       孝文皇帝抛弃坟墓实行薄葬,以节俭安抚神灵,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秦昭、始皇大肆修筑坟墓,且陪葬品丰富,因奢侈而产生很多危险,就足以为戒。
       初陵墓地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使百姓得到安宁。”奏书呈给成帝,成帝对刘向的意见很有感触,但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刘向目睹宫廷习俗越来越奢侈腐化,而赵皇后、卫妃子的家属都出身微贱,却超越礼制,大肆奢侈。
       刘向认为,国家的道德风化教育,应由内及外,先从皇帝身边的人开始。
       因此,摘录《诗经》、《书经》中所记载的贤妃、贞妃使国家振兴、家庭显达的事迹,以及君王因宠爱嫔妃,造成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的故事,按顺序编成《列女传》,共八篇,以此作为皇上的借鉴。
       其它采录的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奏请成帝阅看。
       他还多次上书,谈论国家政治得失,陈述应取消或借鉴的事情。
       前后上书数十次,成帝对他的建议虽没有全部采用,但内心却很赞同,常感叹不已。
       这时皇上没有继嗣,大政方针由王氏控制,而天灾变异逐渐泛滥起来。
       刘向非常惊讶陈汤的足智多谋,同他交情很好,像亲友一样。
       他单独对陈汤说:“灾异如此严重,而外戚权势日盛,发展下去,必定危害刘氏。
       我有幸是刘姓皇族的后裔,几代人蒙受汉朝的厚恩,本身也是宗室遗老,前后侍奉过三位天子。
       皇上因为我是先帝的旧臣,每次晋见,总以优礼待我。
       我若不说,还有谁应当说呢?”于是刘向向皇上呈上一封密书,极力劝谏成帝说:“我听说,君王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的,但却经常出现危机;没有不希望国家长存的,但却常常亡国。
       这是因为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手段。
       大臣掌握了权柄,主持国政,没有不危害君王的。
       如昔日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崔,卫国的孙、宁,鲁国的季、孟,他们都常常主持国家大事,一生执掌朝廷权柄。
       但最后齐被田氏取代;六卿瓜分了晋国;崔杼弑了他的君王光;孙林父、宁殖赶走了他们的君王絗,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剽。
       季氏在自家庭院内指使八列共六十四人翩翩起舞,在家庭宴席中,动用三家乐班演奏《雍》,以助酒兴,并且独揽国家大权,最后驱逐了昭公;周朝的大夫严氏管理朝廷大事,使王室一片混乱,先后立子朝、子猛为王,连续几年之后才确定下来。
       因此经书记载‘王室混乱。’又说:‘严氏杀王子克’,其恶甚大。
       《春秋》中,选用、摘录有关成败、祸福的事例,像这样一类的很多,都是阴盛而阳衰,做臣子的失却为官之道所致。
       因此《书经》说‘:如果臣子中有人作威作福,那么他将为害你的家,使你的国家遭到不幸。’孔子说:‘俸禄离开各诸侯家族,国家政权由大夫掌握’,这是国家危亡的征兆。
       秦昭王的舅舅穰侯和泾阳、叶阳君,独揽国家大权,上假借太后之威,三人的权势还超过昭王,家庭的财富超过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非常危险,幸赖醒悟了的范雎进言,才使秦国得以保全。
       秦二世委任赵高,使他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蒙蔽大臣,最终自己在望夷宫被阎乐所杀,秦朝终于灭亡。
       这是才发生不久的事,秦就是被汉取代的。
       “汉朝兴起后,诸吕暴虐,以尊重王室为名长期占据实权职位。
       吕产、吕禄倚仗太后的宠爱而出将入相,骄傲自满,贪得无厌,阴谋推翻刘氏政权。
       以后,依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将诸吕诛灭,使刘氏政权重获安宁。
       现今王氏一姓,乘坐红色车轮、彩色车毂豪华车的,就有二十三人;佩青、紫绶带,帽上有貂尾跟乡蝉的,充满朝廷,像鱼鳞一样排列左右。
       大将军主持国事,操持朝廷权柄,王侯骄傲奢侈,过分僭越职权,一同作威作福,肆意攻击诛杀大臣,贪赃枉法却声称为治国效劳;身怀私心,却假托为公;依靠太后至尊权位,凭借与皇帝的甥舅之亲,树立自己的权威。
       尚书、九卿、州牧、郡守,全都出自他们的门下,执掌着国家的中枢机关的人,结党营私。
       受他们夸奖的人,得以拜官高升;被他们嫉恨的人,便遭到诛杀、中伤;闲散的人,帮他们宣传,掌权的人替他们说话,他们排斥宗室,使刘氏皇族孤立、削弱,对皇族中有智慧才干的人,尤其要进行诋毁而不让其提拔重用。
       从而,使这些人同宗室的责任远远隔绝,不让他们在朝廷任职,以免他们分权;多次提及昭帝时燕王、益王之乱,使皇上对宗室产生疑心,却避讳吕后、霍后等外戚专权之事。
       他们内心已萌发蔡叔、管叔那样的反叛之心,但表面却大讲周公的言论。
       王氏兄弟在朝廷内占据重要的位置,且宗族关系盘根错节。
       从上古到秦汉,外戚僭越尊贵,从来没有像王氏这样严重的。
       即便是周朝的皇甫、秦国的穰侯、汉朝的武安侯、吕、霍、上官等人,都比不上王氏。
       “事物太旺盛了,必然有非常的变异事出现,成为预示其人将要衰微的征兆。
       孝昭帝时,在泰山出现了大石自己矗立的现象,在上林出现了枯倒的柳树复苏而起的现象,接着,昭帝驾崩,宣帝即位。
       现今在济南王氏的先祖坟墓上的梓树木柱上生出枝叶,枝叶茂盛,向上长出屋顶,根扎地下。
       这种异常现象,即便是大石矗立,枯柳复活,也没有比这更明显了。
       根据事物的规律,两大势力不共存,王氏与刘氏也不能并立。
       如果王氏势力稳如泰山,那么皇上就危如累卵。
       陛下身为刘姓子孙,有守持宗庙之责,如果让国统转移到外戚手中,反使刘姓皇族降为卑贱的皇奴,陛下纵然不为自身打算,但怎么向列祖列宗交待呢?妇人本应亲近夫家而疏远娘家。
       但皇太后不亲近夫家,反而疏远夫家,这不是皇太后的福气。
       孝宣皇帝不把权柄交给舅舅平昌侯、乐昌侯,因此他很安全。
       “明智的人,为人造福于有形,而替人消灾灭祸于无形。
       陛下应公开下诏,作出有德于祖宗天下的决定,晋升任用宗室为左右辅臣,亲近、信任他们;罢黜疏远外戚,不授予他们国家权柄,全部罢黜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府邸,以效法先帝的作法,厚待外戚,保全其家族,这才真正是太后的美意、外戚的福分。
       这样,王氏可以永远保持他们的爵位和俸禄;刘氏政权可以长治久安,不会失掉皇权国统。
       因此,这是褒美和睦内外亲属,使刘氏皇统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办法。
       如果不实行此策,春秋时田氏代齐的事件将会重演,六卿似的人物必定崛起于汉代,从而给后代子孙带来忧患。
       事情已十分明显,不能不很好地筹划,不可不早点考虑。
       《易经》说:‘君主考虑事情不周密,就会使臣子背弃他;臣子考虑事情不周密,就会丧失其生命;机密的事考虑不周密,就会危及事情的成败。’希望皇上留意三思,仔细研究,详细考虑,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以折衷制定出一条使人信从的国策,囤积绝对安全的财富,用来保护宗庙,以永久侍奉皇太后,这是天下之大幸。”书呈给皇上后,天子召见了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对刘向说:“您暂时到外面休息吧,我会思考你所说的话。”成帝便让刘向担任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简慢而没有礼仪细节,廉正清高乐守圣贤之道而不同一般人交往,一心探究经学,白天朗诵书传,夜晚观看星宿,有时通宵不眠。
       元延年间,在东井发现彗星,蜀郡山民山发生山崩堵塞江水。
       刘向认为这些灾异是凶兆,对此着急得不能自已,又上书皇上,说:“我听说:帝舜曾警告禹,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周公曾告诫成王,不要如殷王纣一般。
       《诗经》说‘殷朝灭亡的教训过去的时间还不远?就在夏后的时代’,也说汤要以桀为戒。
       圣帝明君常以败亡变乱的事例警戒自己,并不忌讳谈论王朝的废兴,因此,我才敢极力陈述我愚见,希望圣上留意考察。
       “谨慎考察整个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日食发生三十六次,比较起来,数襄公时发生的次数最多,大抵每三年五个多月的时间发生一次日食。
       从汉建立到竟宁年间,比较起来,数孝景帝时发生的次数最多,大抵每三年一个月就发生一次日食。
       臣以前多次上书日食发生的情况,现今接连三年频频发生日食。
       自建始年间起,二十二年时间,就发生日食八次,大约每两年六个月就发生一次,这是古今罕有的现象。
       天象变异有大小、疏密之分,而占卜应验有迟早、缓急之别,因此需要圣人判断解疑。
       《易经》说:‘观察天文现象,以便考察时势的变化。’从前孔子对鲁哀公同时数说夏桀商纣统治天下,凶暴残酷,因此历法失去规律性,摄提失去正常方法,孟春正月没有正常的准则,这都是国家要更替君王的凶兆。
       秦始皇末年到秦二世即位日月相互掩食,山陵沉没,辰星出现,在四季中的第一个月,太白星过午才由东向西运行,天上无云却有雷鸣声,流星频繁出现,荧惑星也显现出来遮掩月亮,大火烧毁了宫殿,野禽进入庭院游戏,京城的城门崩塌,在临洮发现身材特别高大之人,在东郡天上降下陨石,在大角发现彗星,大角也因此下沉不见了。
       观看孔子的言论,考查暴秦时代发生的灾异,天命的确可畏。
       到项籍被打败时,在大角也发现了彗星,汉朝取代秦朝时,五星聚于东井,这是夺取天下的征兆。
       孝惠帝时,发生了降雨如血,日食频繁地发生,日光被掩没,仅见星星等变异现象。
       孝昭帝时,有泰山的卧石自己矗立,上林的僵死枯柳复苏而起,大星像月亮般地西行,众星追随其后等变异现象,这是最为奇异的现象。
       孝宣帝即位之初,天狗挟持一个汉子西行,使天久阴不下雨达二十多天,这是因昌邑王被罢黜天子位而发生的灾异。
       观秦、汉改朝换代的情况,看惠帝、昭帝都没有后嗣,察昌邑刘贺被罢黜天子位,视孝宣帝承天命而崛起,上天的舍弃和俯就难道不是十分清楚吗?高宗、成王时,也发生过雏雉拔起树木的变异,因为他们能够思索到发生变异的原因,及时补救,所以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
       神明的许诺、应验如影相随,如响留声,世上的人都能共同听见、看见。
       “臣有幸托福为皇族弱枝后裔,诚然看到陛下有宽厚贤明的圣德,希望消弭变异,而中兴高宗、成王那样的声誉,使刘氏得到更多的尊敬和钦佩。
       因此,我才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地恳切上书。
       现在,日食频频发生,在东井发现彗星,摄提星的火焰幅射到紫宫,有见识的长老无不震动,这些天灾变异是国家发生大变的征兆。
       这些事难以一一记载,因此《易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设卦指爻,而反复说明其意义。
       《书经》说‘:让人用图来给成王讲解。’天文现象难以向陛下陈述清楚,我虽呈献天文图表给皇上,还需口说解释,然后才能使陛下明白。
       希望陛下在娱乐闲暇之余,让我指着图表向陛下陈述。”皇上立即召见刘向进宫,然而最终还是没能采纳他的建议。
       刘向每次被皇上召见都进言劝谏成帝,皇族是国家的枝叶,如枝叶枯萎凋落了,那么树木就无法得到庇荫也要枯萎。
       现在皇上同皇族疏远,而使母后的亲信操纵一切,皇族成员纷纷被罢免,被剥夺俸禄,而外戚逐渐执掌国家大权。
       因此,不加强汉族宗室的权力,削弱权豪之门势力,安定、保卫社稷,怎能使后嗣安定呢?刘向见自己得到成帝的信任,因而常常为刘氏宗室抱不平,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言词往往沉痛恳切,出于内心至诚。
       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为九卿,然而得不到王氏家族中占据高位的人及丞相、御史等人的支持,因此,刘向始终得不到升迁。
       他就任大夫一职前后三十多年,在七十二岁时去世。
       在他死后十三年,王氏就取代了汉朝。
       刘向的三个儿子都好学,长子刘亻及,因教授《易经》,官至郡守。
       中子刘赐,担任过九卿丞,早年去世。
       少子刘歆,最知名。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