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孔光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
       孔子生孔鲤,字伯鱼;鲤生孔亻及,字子思;亻及生孔帛,字子上;帛生孔求,字子家;求生孔箕,字子真;箕生孔穿,字子高;穿生孔顺,顺做过魏相;顺生孔鲋,鲋做陈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帝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孔忠,忠生孔武及孔安国;武生孔延年;延年生孔霸,字次儒;霸生孔光。
       安国、延年都凭研究《尚书》而做武帝博士。
       安国做官至临淮太守。
       霸也研习《尚书》,为太傅夏侯胜做事,昭帝末年做博士,宣帝时做太中大夫,因选授皇太子经术,升任詹事,任高密相。
       此时,诸侯王之相位在郡守上。
       元帝即位,征召孔霸,因为师傅关系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加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房屋一处,迁户籍进长安。
       霸为人谦虚退让,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堪受此!皇上想孔霸至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去世,到薛广德被免官,总想拜霸为相。
       霸让位,自己陈述再三,皇上深知他的诚心,便不用他。
       因此敬重他,赏赐很厚。
       等到孔霸去世。
       皇上素服亲临吊唁两次,到赐东园礻必器(棺材)钱帛,策赠以列侯,谥号烈君。
       孔霸四个儿子,长子孔福继承关内侯。
       次子孔捷,捷弟孔嘉都位列校尉诸曹。
       孔光是最小的儿子,经学很精通,年未二十,推举为议郎。
       光禄勋匡衡推荐孔光方正,做谏大夫,因为不合天子意,降职为虹长,自己免职做教授。
       成帝初即位,推举博士,屡次派他审查冤狱,传布风俗,救济流民,奉行使令宣称旨意,因此知名。
       此时,博士选拔三科,成绩优秀任尚书,次等任刺史。
       那些不通事的,因为久未任职就补任诸侯太傅。
       孔光成绩优秀任尚书,观察旧的典章制度和品式,几年就通晓汉制及法令。
       皇上很信任他,先转做仆射,后为尚书令。
       有诏令说孔光周密谨慎,未曾有过,加封诸吏官,用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加给事黄门。
       数年后,孔光调任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统领尚书事。
       后为光禄勋,又领尚书,诸吏给事中照常。
       掌管朝廷机要部门十几年,严守法度,遵循旧日的典章制度。
       皇上有问,孔光根据经法以心里认为合适的回答,不随便附和;皇上如有不从,不敢强劝硬阻,因此久安。
       假日归家,兄弟妻子宴饮谈话,始终不涉朝省政事。
       有人问孔光“:温室省中树都是什么树?”孔光沉默不语,或回答别的话,不泄露朝政事。
       孔光是皇帝师傅的儿子,少年时因经术通达有名,做官的品质早成。
       不结党友,本性自守,也是势所必然。
       孔光由光禄勋调任御史大夫。
       绥和初年(前8~7),皇上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至亲有同胞弟中山孝王及胞弟之子定陶王在。
       定陶王好学多才,在帝子行中,而定陶王祖母傅太后暗中替定陶王求取汉的继承人,暗里奉侍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所以都劝皇上。
       皇上于是召见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都接进宫中,评议中山、定陶王谁适宜为继承人。
       方进、王根以为定陶王是皇帝的弟弟的儿子,《礼记》说:“昆弟之子犹如己子,”“做他的后人的就是他的儿子,”定陶王宜为嗣。
       褒、博都像方进、根的评议一样。
       孔光独以为按礼立嗣以亲,中山王是先帝之子,当今皇帝之亲弟,用《尚书·盘庚》殷王无嗣,其弟继承为比,中山王宜为嗣。
       皇上以《礼记》说兄弟不相入祖庙,又皇后、昭仪要立定陶王,所以便立为太子。
       孔光因议不中皇上意,降职为廷尉。
       孔光久掌尚书,熟悉法令,号称周密公平。
       当时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的死罪,淳于长之小妻..始等六人皆于淳于长事未发觉时被休弃,有的改了嫁。
       等到淳于长事暴发,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议论,以为“法令规定,犯法者各按犯法之时律令事论之,明有所止。
       淳于长犯罪时,..始等正为长妻,已有应坐之罪,与自身犯法无异。
       后来才休弃,在法方面无所免,请判罪。”孔光议论以为“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无论年龄大小都应斩首示众,以警戒后犯法的人。
       夫妇之道,合于义就共同生活,否则就离开。
       淳于长不知当判大逆不道之罪,而休弃..始等,有的改了嫁,恩义已绝,而要作为长妻判死罪,名不正,不当坐罪。”有诏令说孔光议论正确。
       这一年,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因定陵、红阳侯犯法而连累判罪,都贬做庶人。
       以孔光为左将军,居右将军官职,执金吾王咸为右将军,居后将军官职。
       免去后将军官位。
       数月后,丞相翟方进去世,召左将军孔光,正准备封,已刻好侯印,皇上突然驾崩,就那一夜在皇上大行前拜受博山侯印绶。
       哀帝即位,亲自厉行节俭,减省众多用度,政事由己出,朝廷安定一致,有希望达到最佳政治局面了。
       皇上褒奖大臣,增加孔光封邑千户。
       当时成帝母太皇太后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封国住所,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住何处?”孔光一向听说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从帝在小儿时养长教导到成人,帝之立又有力。
       孔光心恐傅太后参与政事,不想让她与帝旦夕相近,就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说“:可居北宫。”皇上听从何武言。
       北宫有紫房夹层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然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取尊号,贵宠她的亲属,使皇上不能走直道。
       不久,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左右尤为歪邪不正,皇上免去他的官送回故郡。
       傅太后怒,皇上不得已又留下傅迁。
       孔光与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诏书‘侍中驸马都尉傅迁巧言佞色无义,漏泄机密不忠,这是国家的祸害,免官送回故郡’。
       又有诏留下。
       天下人疑惑,没有信实,亏损圣德,实在不是小的过失。
       陛下因变异连现,避开正殿,接见群臣,想寻求原因,至今没有改变。
       臣请使傅迁回故郡,以消奸党,适应天戒。”终于不能遣归,又做侍中。
       被傅太后所胁迫的都是这一类事。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一样称太皇太后,多数臣下顺其旨意,说母以子贵,应立尊号以重孝道。
       只有师丹与孔光认为不可。
       皇上难违大臣正议,又内为主后所迫,迟疑不决连岁。
       师丹因罪免官。
       而朱博代任大司空。
       孔光从先帝时议立嗣就有持异之嫌了,又重违傅太后旨意,因此,傅氏在位者与朱博勾结,共毁谤孔光。
       后数月,皇上就用策书免去孔光丞相之职,策书说:“丞相是朕之股肱,参与共同继承宗庙大事,统理海内,辅佐朕不足地方来治理天下。
       朕已不明,灾异频仍,日月无光,山崩河缺口,五星失去正常运行,这显示着朕不德与股肱不良。
       君前为御史大夫,辅佐先帝,出入八年,始终无忠言佳谋,现在辅佐朕,出入三年,忧国的作风也听不到。
       阴阳错谬,年成频仍无收,天下空虚,百姓饥饿,父子分散,流离失所,数以十万计。
       而百官群职空废,为非作歹的人放纵,盗贼并起,有的攻官府,杀长吏。
       多次问君,君无恐惧忧虑之意,回答无能为力。
       因此群卿大夫都懈惰不以为意,过失皆由君生。
       君执掌社稷重任,总领百官之任,对上没有匡正朕的缺失,对下不能安托百姓。
       《尚书》不是说吗?‘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呜呼!君还是快交上丞相博山侯印绶,免去相职归田里吧。”孔光退居闾里,闭门自守。
       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因秉傅太后旨意妄奏的事判罪,结果自杀。
       平当代为丞相,数月去世。
       王嘉又做丞相,多次直言规劝违逆皇上旨意。
       一年间历三相,评论的人以为不及孔光,皇上因此思念他。
       恰巧元寿元年(前2)正月初一有日蚀,后十余日傅太后死。
       此月征召孔光到公车,问日蚀事。
       孔光回答:“臣听说日是众阳之本,人君之标志,至尊之肖像。
       国君德行衰微,阴道就盛强,侵犯掩蔽阳明,那么就日蚀应和。
       《尚书》曰:‘认真做好五事,’‘建事使用皇报。’如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失误,恰如其分的原则不立,那么灾祸应验频至,六神凶恶的事(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屡降。
       君王建立政事没有法则,这是恰如其分的原则未立,经传说:‘时则有日月乱运行。’时疾时缓,甚至迫蚀。
       又曰‘六种恶气升起’,一年的第一天叫做三朝(年朝、月朝、日朝),他的应和至重。
       正月辛丑朔日出现日蚀,灾变现于三朝之会。
       上天聪明,如果无事,灾变不会虚生。
       《尚书》上说:‘要先宽解君王的心,然后纠正他祭祀的事。’说异变之来,起于事有不正。
       臣听老师说,天佐与王,所以灾异屡现,用来警告他,要他改变,如不畏惧,又以困厄,如轻忽简傲欺诬,那么凶罚加之,其罚必到。
       《诗经》说:‘警惕呀,警惕呀!老天他很高明啦!命真不易保有呀!’又说:‘怕老天爷的威严,珍惜他对我的好意。’都说不惧就凶;惧之则吉。
       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诫,敬畏变异,劳心虚己,迎见群臣,想寻求原故,然后告戒自己的约束,总正万事,放逐、远离谗言之党,接纳耿介之士,斥退贫贱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减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实在是为政的根本,应变以主要事务。
       天下幸运极了。
       《尚书》说‘:上天已经发出命令纠正他们不好的品德。’是说纠正不好的品德来顺应天。
       又说‘天帝用诚信的话帮助我们’,是说有诚心,天是辅佐他的。
       说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尚好的品德,广博施恩于民,加精心致诚,孜孜不倦而已。
       世俗祈祷小技,终无益于应天杜异、消祸兴福,非常明白,不用疑惑。”书献上去,皇上高兴,赐光一捆帛,拜为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给事中,位仅次于丞相。
       诏令孔光推荐可任尚书令者。
       孔光谢曰“:臣以朽材曾任要职掌大权,但终无尺寸之功,幸免死罪,今又提拔,备内朝臣,预闻政事。
       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老,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答。
       窃见国家旧事,尚书因久经调换,不是有卓绝的能力,是不能胜任的。
       尚书仆射成公敞,公正尽职,对政事精通,可任尚书令。
       谨封上。”敞因推荐原因,做了东平太守。
       敞姓成公,东海人。
       孔光任大夫月余,丞相王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被免职。
       孔光又做御史大夫,二月后又任丞相,恢复原来封爵博山侯。
       皇上才知孔光否定前被免去丞相时加给他的罪名,来追究毁谤孔光的近臣的过失,又免去傅嘉侍中官职,说“:前为侍中,毁谤仁贤,诬告大臣,使德高望重的人久失其位。
       傅嘉使坏奸诈虚伪,挟奸欺上,结党遮盖朝廷,任意伤害人。
       《诗》不说过吗?‘造谣的不止,惑乱则四方。’免去傅嘉官职废为庶人,回到故郡。”第二年,定三公官,孔光为司徒。
       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即平帝。
       帝年幼,太后行使皇帝权力,把国政委任给王莽。
       当初,哀帝罢黜王氏,所以太后与王莽恨丁、傅、董贤集团。
       王莽因孔光是旧相名儒,天下信任的人,太后敬重他,侍奉孔光的礼节俱全。
       想要打击的对象,都写成草稿,用太后旨意暗示孔光让他上奏,小怨小急没有不被伤害的。
       王莽权力一天天大起来,孔光忧惧不知所措,上书请求退职。
       王莽禀报太后说:“帝幼小,宜设师傅。”孔光为帝太傅,位于四辅(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加封给事中,统领护卫供养,宫禁中安排门户,省察皇帝衣食。
       第二年,调任太师职,而王莽任太傅。
       孔光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并列。
       有诏令孔光只初一、十五朝见,统领城门兵。
       王莽又暗示群臣上奏自己的功德,称呼宰衡(殷汤时伊尹为阿衡),位在诸侯王之上,是百官的统领。
       孔光更恐惧,坚决称病辞位。
       太后下诏说:“太师孔光,圣人之后,先帝师傅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导于帝。
       今年老有病,德高望重,是国家的重器,应当是不可缺少的。
       《尚书》说‘:没有多余的老成人,’国家将兴,尊师而重傅。
       令太师不上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替太师在宫禁之内设坐几,太师进宫禁中用杖,赐餐吃十七种东西,他日则常在家自养,官属依常各行职务。”孔光做御史大夫,丞相各二次,一任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皇帝,居三公四辅位置前后十七年。
       为卿时,会聚门下诸生讲问疑难,提示大义等。
       他的弟子很多成为博士大夫,看到老师居大位,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孔光始终没有推荐谁,以致有人恨这件事。
       他的公正如此。
       孔光七十岁,元始五年(1)去世。
       王莽禀报太后,使九卿用策书赐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乘车棺材,金钱杂帛。
       少府供给张俱,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统领丧事,博士统率行礼。
       太后也派中谒者持节视丧。
       公卿百官聚会吊丧送葬。
       用碨车京丧车及副车各一乘载棺,羽林军及诸生合计四百人牵引丧车送葬,车万余辆,丧到之处,行道之人高声哭,丧过才止。
       掘穴盖土,约甲卒五百人,起坟如大将军王凤一样。
       谥号简烈侯。
       起初,孔光因任丞相而封爵邑,后来增加封邑总共达一万一千户。
       光病时,上书让还七千户,并让还住宅一处。
       孔光子孔放继承。
       王莽篡位后,用光兄子孔永为司马,封侯。
       昆弟子官至卿大夫四五人。
       开始时孔光父亲孔霸于初元元年(前48)作为关内侯。
       霸上书求供给孔子祭祀,元帝下诏说:“准许师傅褒成君关内侯孔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祭祀孔子。”所以孔霸使长子孔福的户籍回到鲁,供奉孔子祭祀。
       孔霸死,子福继承爵位,子福死,子孔房继承。
       孔房死,子孔莽继承。
       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人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
       孔莽改封为褒成侯。
       后避王莽讳,改名为孔均。
       班固评论:自武帝兴儒学,公孙弘以儒术为相以来,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平当子平晏都以儒者的宗师身份居宰相位,穿儒服戴儒帽,传述先王的话,他们的宽容含蓄还可以,但都拿俸禄保地位,遭阿谀之讥讽。
       他们被古人的事迹所限制,怎么能胜任他们的重任呢?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