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汉书
萧望之传
作者:东汉 · 班固 班昭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
       家里世代以农为业。
       望之好学,研究齐诗,侍奉同县后仓将近十年。
       根据朝廷命令,萧望之到太常受业,又侍奉同学博士白奇,又跟夏侯胜学《论语》、《礼服》。
       京师中诸儒都称赞他。
       此时大将军霍光执政,长史丙吉推荐儒生王仲翁和萧望之等数人,都被霍光召见。
       在此之前,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霍光,霍光就杀了上官桀等人,并对出入的人十分警惕,要会见的官民都要露身搜查,除去刀器,还用两个吏卒从旁夹持着。
       望之惟独不听从,自行从旁门退出说“:不愿拜见。”而吏卒仍拉拖吵嚷。
       霍光听到了,要吏卒不要控持他。
       望之到了霍光面前,劝光说:“将军您用功德辅佐幼主,要能让崇高的教化流传天下,天下的士都会伸长脖子踮起脚,争着要来效力辅佐高明的。
       现在来见您的士都要如此对待,恐怕不是周公辅佐成王那样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饣甫接待天下之士的礼节和招致平民的思想。”于是霍光独不授职望之,而仲翁等都补任大将军的史官。
       三年间,仲翁官至光禄大夫给事中,望之凭射策甲科录用为郎官,充任小苑东门的看门人。
       仲翁出入,后面有奴仆随从,下车催促开门,传呼侍从十分尊宠。
       仲翁对望之说“:不肯循常作为,怎么做了看门人呢!”望之说:“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数年后,望之因弟犯法而坐罪,不能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免去郎官职,回乡作郡里的吏卒。
       直到御史大夫魏相任命望之作属官。
       望之廉正被举荐作了接待宾客处理礼仪的官。
       此时大将军霍光死了,他的儿子霍禹作大司马,霍光哥哥的儿子霍山任尚书,霍氏亲属都做了宫中值宿的侍从。
       地节三年(前67)的夏天,京城下冰雹,望之因此上疏,希望皇上赐予休息时召见的机会,亲口陈述灾情之意。
       宣帝曾经在民间听说萧望之之名,问道:“此人是东海的萧生吗?下令少府宋畸问明情况,不要隐讳。”畸下去问望之。
       望之说:“《春秋》记载昭公三年,鲁国下了大冰雹,这时季氏专权,最后赶走了鲁昭公。
       假如过去鲁国的国君把自然灾害看清楚了,是不会有这个灾害的。
       现在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为国君,思考政事寻求贤人,这真是尧舜一样的用心。
       但是好的兆头未到,阴阳又不协调,这是大臣执政,一姓独揽权力的结果。
       附着的枝叶大了折断树的主干,私家势力强大了公家就受到危害,希望明主亲自治理政务,选拔同宗,任用贤才,作为腹心,同他参政谋划,命令公卿大臣朝见禀奏事情,清楚地陈述他们职责,用来考核其功绩与能力。
       像这样,那么诸事就治理好了,至公至正之公道就树立起来了,邪恶不正就堵住了,私权就被废除了。”所奏情况与实相符,天子任用望之作谒者。
       当时皇上初即位,想选拔贤良到朝廷做官,很多上书谈对国家有利的事,特下令萧望之问明情形,重要的事请丞相、御史采纳;次一等的让中二千石试行其所言之事,满一年后,把试行情形上报;劣等的报告得知,有的罢官回家。
       望之禀报的都合皇上之意,连续被提升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三次调升官职。
       其后霍氏终于因谋反被诛,望之更被重用。
       这时选拔精通政事的博士谏大夫补郡守国相,朝廷任用萧望之作平原太守。
       望之向来想在朝廷,这下要远离朝廷去作郡守,内心觉得很不得意,于是上疏说“:陛下怜爱百姓,担心德化不能遍于天下,放出全部谏官去补郡吏,这是忧其末而忘其本的作法。
       朝中没有谏诤之臣就不知过失,国内没有明智达理之士就听不到好的建议。
       希望陛下选择明经学、能温故知新、精于策划的士作为内臣,参与政事。
       诸侯听到这样,就知道朝廷重视接纳意见考虑政事,没有缺遗。
       像这样不懈努力,就可建成周代成康那样的太平世道。
       外郡即使有些不清明,也不必忧虑。”奏章闻于皇上,望之就被征召进朝廷做少府。
       宣帝深知望之通晓经术办事稳重,论议有理,按照才能可任宰相,但为了试试他的政事能力,就任他为左冯翊。
       望之从少府出任左冯翊是属于提升,但他担心办事不合皇上的意思,马上上书言病。
       皇上知道后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传达皇上的意思:任用官职是想通过治民来考查你的政绩的,你前任平原太守的时间太短,所以任用左冯翊来试试你,不是听到你有什么过失。
       望你马上去任职。
       这一年西羌叛乱,汉天子派后将军讨伐之。
       京兆尹张敞上书说“:国家的军队在外,又是在夏季出发,陇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一起供给运输,农业生产会受损失,加之一向没有余积,即使西羌被击溃,百姓来年春季吃的缺乏。
       偏僻之处,更难买到粮食,朝廷的谷物估计不足以赈救他们。
       希望朝廷命令那些有罪、而不是抢劫杀人的盗贼以及犯了法而不能赦免的人,都按等交纳谷物到这八郡赎罪。
       尽力增加粮食来预备百姓之急需。”张敞所奏之事下达官吏们评议,望之与少府李强评议,认为“百姓心怀变化莫测,好义却又思利,关键在于教化。
       作国君,也不能去掉百姓想利的思想,可却能使他们好义胜过想利;就是夏桀为国君,也不能去掉百姓好义之心,但能使他们好利胜过好义之心。
       所以尧与桀的区分,在于义与利罢了,引导百姓不可不慎重啊!现在打算命令百姓量粮来赎罪,像这样就会是有钱人得生,贫穷者死,这就是贫富异刑而法不统一。
       按人情看,因为贫穷,父亲兄长被关押,听说出钱能得生和释放,作人子弟的将不顾死亡的灾祸,叛乱的作为,去奔赴财利,以求援救亲人。
       一人得生,将会使十人死亡,像这样,伯夷般的高尚行为败坏,公绰班的名声毁灭。
       刑赏与教化全部倾覆,即使有周公召公那样的辅佐之臣,恐怕也不能恢复。
       古时候国君对百姓好,自己生活不够才向百姓要,生活有余就给予百姓。
       《诗经》上说‘:(王惠)及于可哀矜的人,同情无依无靠的人,’这是上人惠顾下人。
       《诗经》又说:‘雨水先润公田,后润我私田’,这是在下的人为在上的着急。
       现在西方边境发生了争战,百姓失去所从事的生计,即使率户纳税,计口交粮来供给军队,这也是古之通义,百姓没有谁会认为不对的。
       用子弟竭死弄钱来救父兄活命,恐怕不可以,陛下铺开圣德施行教育,政教风化已成,即使是尧舜也无以复加了。
       现在主张开创的利路将损伤已成的教化,臣私下以此痛心。”于是天子又下达那个建议给两府,丞相和御史拿疑难来问张敞。
       敞回答道“:少府(李强)左冯翊(望之)说的,不过是常人遵守的道德罢了。
       从前先帝征讨四夷,军队出去三十余年,百姓尚且不增加赋税,而军队的用度足够。
       现在西羌一个角落的小夷,强横于山谷间,朝廷只管令罪人以财减罪去讨伐他们,它的名声比烦扰良民横兴赋敛好多了。
       再说不能赦免的盗贼及杀人犯、百姓痛恨的罪人,都不准赎罪;对于因窝藏罪犯,知情不报而放跑罪人,或不阻挡罪人而被判为罪人的同党,评论是非的人或者都会说那些法律可以除去,现在趁此时机令其自赎,它的好处清楚极了,对教化有什么伤害呢?《甫刑》规定的刑罚,小的过错赦免,轻罪可以赎,并规定犯人赎罪的等级,由来已久,又有谁赎罪后又作盗贼呢?我充任官吏二十余年,未听说过罪人赎了罪又做盗贼的。
       我同情凉州遭受劫掠,正当秋收的时节百姓且缺吃挨饿,病死在道路上,更何况来年春上青黄不接呢?不趁早考虑赈救百姓的办法,恐怕重责在后。
       我张敞充数列卿,辅佐两府是我的职责,所以不敢不尽愚意。”萧望之、李强说:“先帝圣明有德,有德行的人在位,制定法令贯彻实施,成为长久的规范,一直惦记着边境的安危,所以《金布令甲》说,‘边郡屡遭兵灾,百姓饥寒交迫,短命缺寿,父子相失,令天下人等供给军旅的生活费用’。
       原都是为军旅突然发生的事件而设施的。
       所以说天汉四年(前97),曾经让有死罪的人交纳五十万钱减免死罪一等,豪强吏民任意借贷,甚至做盗贼弄钱来赎罪。
       其后奸邪横暴,盗贼群起,攻占城邑,杀死郡守,官吏不能禁止,明诏下派绣衣使者起兵平息盗贼,杀死的人过半数,然后才逐渐停止下来。
       愚认为这是让犯有死罪的人赎罪的后患。”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以为羌虏将破,运输足以供应,就不施行张敞的建议。
       望之作左冯翊三年,京师人皆称颂他,调任大鸿胪。
       在此前,乌孙昆弥王翁归靡通过长乐侯常惠上书,愿意以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作继承人,但是得再娶汉宗室女结为婚姻表示归附,背叛离开匈奴。
       皇帝下命令让公卿讨论,望之以为乌孙是绝远的地域,如果相信他的话,万里之遥结为婚姻,不是长远的策略。
       天子不听望之之言。
       神爵二年(前60),派长乐侯常惠出使乌孙送公主去配元贵靡。
       还未走出边塞翁归靡死了,他的哥哥的儿子狂王背叛盟约自立为王,常惠从塞下上书皇上,希望让公主停留在敦煌郡。
       常惠自己到乌孙,责备狂王负约,于是立元贵靡为王,转去接公主。
       诏书下到公卿中讨论,望之又认为“不可让公主去乌孙。
       乌孙动摇不定,不坚守盟约,其效果可以看到。
       先前的公主在乌孙四十年,与前昆弥恩爱不深,边境也因此不安定,这已经被过去的事所验证。
       现在公主因元贵靡不能立为王而回朝,从信用来说也没有亏欠夷狄,这是中国的大福。
       和亲不停止,征役打仗一定产生,它的原因就在这里。”天子听从了他的建议召公主回朝。
       后来乌孙虽然分立为两国,以元贵靡为大昆弥,汉也就不再和乌孙结为婚姻。
       神爵三年(前59),萧望之代丙吉作御史大夫。
       五凤初年(前57~54)年中匈奴大乱,评议的人多数说匈奴为害日久,可以趁其乱发兵灭掉它。
       皇帝召见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及其他官员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等向望之问计策。
       望之答道“:春秋时晋国的士碦(范宣子)带领军队侵齐,听说齐国国君死了,他就带领军队回国,君子崇尚不讨伐有丧事的国家,以为恩足以使孝子心服,合宜的道德行为足以使诸侯感动。
       前单于向往并接受教化,归向善,于是称臣顺服,派使者请求和亲,海内喜悦,夷人狄人没有不知道的。
       现在奉行盟约还未到底,单于不幸被贼臣所杀,如果出兵攻打它,这是乘其乱而幸其灾,他们一定奔走远逃。
       不趁义动兵,恐怕劳而无功。
       皇上最好派使者去吊丧慰问,辅佐其微弱的首领,援救其灾患,以尊重中国之仁义为贵。
       如果能蒙恩让他们的首领恢复单于的位置,一定会称臣服从,这是道德中最好的。”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终于派兵辅佐呼韩邪单于安定了匈奴国。
       此时,大司农中丞耿奉昌奏请设置常平仓,皇上认为这样很好,可是萧望之却责怪寿昌。
       丞相丙吉年老,皇上看重他。
       望之又上奏说:“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其职。
       三公不是合适的人,所以三光(日、月、星)因此不亮,今年开头日月少光,罪在臣等人。”皇上认为萧望之意在轻视丞相,于是下诏命令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共同诘问望之。
       望之脱下帽子放到一边对答,天子由此不喜欢他。
       后来丞相司直每系延寿上奏说:“侍中谒者良秉承皇帝的命令去告诫望之。
       望之只是拜了两拜而已。
       良对望之说话,望之故意伏地不起,却对御史说‘良的礼节不周。’按照先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当日就要去探望病情;上朝奏事相会于庭中,次第当居丞相后,丞相谦让,大夫才稍进,并且拱手示礼。
       今丞相屡病,望之不探问病情,在庭中相逢,与丞相并齐,经常议事不合他意,望之就说‘:君龄尊高,难道能与我父亲同年么!’望之知道身为御史有权不敢擅自使用,多让守史私乘车马,到杜陵照护家事。
       少史戴着法冠,为他的妻子在前导车;又使吏为其家卖买,而吏以私钱增益其家,总计有十万三千。
       照说萧望之身为大臣,精通经术,位在九卿之上,是本朝人们敬仰的人,不应该到不奉法自修、居傲不谦让的地步,而受贿所属牢狱的赃款二百五十万以上,请求逮捕囚禁起来惩处。”皇上于是下文书给望之说“:有司上奏说你责难使者礼不备,对丞相无礼,听不到你廉洁的名声,为人傲慢不谦逊,没有辅政为百官表率的姿态。
       你不深思,陷于此邪恶的行为中,朕不忍心给你处分,派光禄勋杨恽传达朕的命令,降职让你作太子太傅,授给你太傅印。
       你交还原大夫印绶给杨恽,不必进宫谢恩可直接到官。
       希望你能掌握道理,明白孝道,亲附、结交正直之士,竭尽其意不要再有过失,不要有什么辩白。”萧望之降职后,黄霸代作御史大夫。
       数月间,丙吉死,霸作丞相。
       霸死,于定国再代为丞相。
       萧望之被废弃,不能作丞相,只作太傅,用《论语》、《礼服》教皇太子。
       起初,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皇上令公卿讨论其礼节仪式,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商议说:“圣王的制度,施予恩德执行礼仪,以京师为先而以诸侯国为后,以诸侯国为先而以夷狄为后。
       《诗经》说‘沿着大道没偏向,巡视各地把教化扬。
       相土赫赫多威武,海外同心来归向。’陛下至高无上的德行充满天地,光明普照四海,匈奴单于闻风仰慕圣朝的教化,进献珍宝来朝贺,自古以来第一例。
       接见的礼仪应像对诸侯一样,位次在诸侯之下。”萧望之以为“单于不是汉天子开国分封的,是地位相等的国家,应不以臣下之礼相待,位在诸侯王之上。
       四海的兄弟之族叩头称自己是属国,中国谦让而不以臣之礼相待,这正是谦谨的德行,谦虚则亨通。
       《尚书》说‘戎狄离王城四千五百多里’,言其招徕,恍惚无常。
       如果匈奴子孙后代纵有鸟窜鼠伏,断缺朝拜贡物,也不算叛臣。
       信用谦让行于兄弟之族,赐福流到无穷,这是万世长策。”天子采纳了他的意见,下诏说:“听说五帝三王教化不到的地方,政策法令不到。
       今匈奴单于称自己是北面的属国,朝拜宗主国,朕的不周,恩德未能普照。
       用客礼接待他们,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谒见时称臣不记载。”等到宣帝卧病不起,选择可以嘱托国事的大臣,接外家亲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望之、少傅周堪到宫中,拜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都受遗诏辅政,兼任尚书事。
       宣帝崩,太子继承皇位,即孝元帝。
       望之、周堪因为是老师而被尊重。
       元帝即位,望之、周堪屡次在闲暇入见天子,讨论治理国家的方略,陈述为君王服劳的事。
       望之选举纯宗室明经达学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为给事中,同侍中金敞在皇上左右提意见。
       四人(望之、周堪、刘更生、金敞)同心谋议,用古制劝导皇上,提出很多匡正的建议,皇上多纳用其言。
       起初,宣帝不甚听从儒术,任用法律,而中书宦官当权。
       中书令弘恭、石显长期主管朝廷机要部门,精通法令条文,与车骑将军史高勾结,论议经常独自坚持旧日的典章制度,不听从望之等人的意见。
       弘恭、石显议论不能持正,常被天子折服。
       望之以为中书是政事之本,应从贤明人中选择人才,但是从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重用太监起,改变了国家的旧制,又违犯古代不近受过宫刑的人的意思,于是禀告皇上要更换士人,从此更加与史高、弘恭、石显相违牾。
       元帝初即位,由于谦让,不好在中书中更换人选,议论久而不决,只让刘更生出任宗正,掌管王室亲宗的事务。
       萧望之、周堪多次推荐名儒作谏官。
       会稽郑朋暗中打算依附萧望之,上疏说车骑将军史高派门客到郡国进行奸狡活动,还说到许章、史高子弟的罪过。
       郑朋把奏章给周堪看了,周叫郑朋候命金马门。
       郑朋的奏章上赞颂萧望之说“:将军体现了周公、召公的德行,保持了孟公绰廉正的品质,具有卞庄子的勇气。
       到了耳顺之年,处于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位,称号到了将军,的确是士中高到极点的了。
       广大民众没有谁不高兴,都称赞朝廷委任将军诚得其人。
       现在将军立意是赶上管仲晏婴而后止呢?还是要恢弘前朝盛世,废寝忘食,直到像周公召公一样而后止呢?像管晏而后止,那么我将回乡躬耕,修农圃之田,养鸡种黍,待见二子,终若一生而已;如将军鲜明地要度越寻常的约束作高操的行为深思熟虑,堵塞奸邪险道,发扬不偏不党的政事,振兴周公遗留下来的业迹,亲身实践废寝忘食兼听众议,那么我大概可以竭尽区区之力,磨炼刀刃,作点微薄奉献了。”萧望之同他相见,采纳了他的意见。
       郑朋屡次称颂望之,谈车骑将军史高的短处,说许章、史高的过失。
       后来,郑朋行为不正派,萧望之断绝了同他的来往。
       郑朋与司农史李宫都等待皇上召用,周堪向皇上禀告,只让李宫作了黄门郎。
       郑朋是楚地的士,轻薄易急,怨恨起来,改求许章、史高,推诿所说许、史之事,说:“那些都是周堪、刘更生教我的,我是关东人,怎么知道这些呢?”于是侍中许章单独接见郑朋,朋出来扬言“:我见侍中时,说前将军过失五条,大罪一桩。
       中书令在旁,知道我说话的情况。”望之听说这件事,拿这事问弘恭、石显。
       弘恭、石显怕萧望之替自己申诉,下发给别的官吏,立即扶持郑朋及待招华龙。
       华龙是汉宣帝时与张子虫乔等的待诏,因为行为污秽而不被引荐,想投入周堪等人门下,周堪等不接纳,所以与郑朋勾结一起。
       弘恭、石显命令二人告萧望之等图谋罢掉车骑将军疏退许章、史高的情形,等候望之出宫休假的日子,命令郑朋、华龙上奏皇上。
       皇上把这件事下达给弘恭查问。
       望之回答“:外戚在位多奢侈淫乱,我想扶正国家,不是干不正当的事。”弘恭、石显向皇上禀告说:“望之、周堪、更生结成党羽互相恭维推举,屡次诬陷控告大臣,诽谤离间内外亲属,想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欺骗皇上,请谒者招致廷尉。”当时元帝刚即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是下监狱,答应了他们的奏请。
       后来皇上召见周堪、刘更生,说是关进了牢狱。
       皇上大惊说“:不是只让廷尉查问吗?”皇上拿这件事责问弘恭、石显,恭、显皆叩头认错。
       皇上说:“让他们出狱治事。”弘恭、石显利用史高向皇上说:“君王您刚即位,未能以德化闻于天下,就先检验师傅,既然已经把九卿大夫下了监狱,应当趁势决定赦免。”于是下诏给丞相御史说“:前将军望之做朕的师傅八年,没有别的罪过,现在事情也过去很久了,记忆忘了难以弄明,可赦免萧望之之罪,收回前将军光禄印绶,连同周堪、刘更生都免官作百姓。”而郑朋却做了黄门郎。
       数月后,皇上下诏给御史说:“国家将要兴盛,要尊敬师长重用师傅。
       前将军萧望之作朕八年师傅,用经术教导朕,他的功劳美盛,可赐望之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加给事中,每月初一、十五朝见,座位次于将军。”天子正倾向想用他做丞相。
       刚好碰上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亻及上书申诉望之前事,事情下达有司,回复皇上说“:望之前所坐罪明白,没有诬陷控告的事。
       可是教子上书,称引无辜之诗,失大臣体统,不恭敬,请允许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向来高节,不屈辱,建议说“:望之前为将军辅政,想排退许章、史高,专权独揽朝政,侥幸能不判罪,又赐爵封邑,参予政事,还不悔过服罪,深怀不满,教唆儿子上书,把不是推于天子,倚仗自己是师傅,怀着终究不会获罪的念头。
       不很屈望之于牢狱,堵塞他不服气的想法,那么圣朝没有什么厚恩好施予。”皇上说:“萧太傅素来刚直,怎么肯接受吏人逮捕?”石显等说:“人命至重,望之所犯罪,告诉他减罪,一定没有忧虑。”皇上才准许了他们的奏请。
       石显等密封诏令交谒者,敕令召见望之时亲手给予,于是命令太常急派执金吾车骑疾行包围望之的住宅。
       使者到了,召见望之,望之准备自杀,他的夫人劝阻他,认为不是天子的意思。
       望之将这件事问门下学生朱云,朱云喜爱有节操之人,劝望之自裁。
       于是望之仰叹,说“:我曾经充数将相,现年迈六十有余,老了进牢,苟求活命,不也太庸俗了吗?”呼唤朱云的字说“:游,赶快配制药来,不要久耽误我死。”竟然饮鸩自杀。
       天子听到望之自杀而震惊,拍着手说:“开始我本怀疑他不肯进牢狱,现在果然害死了我的贤师!”此时太官刚上午餐,皇上竟拒绝吃饭,为望之死而涕泣,悲哀感动左右人,于是召石显等人,拿建议不慎来责问他们。
       石显等都脱下帽子请罪,很久之后才罢了。
       望之有罪死了,有司请示断绝他爵邑。
       皇上又诏令加恩,令长子萧亻及作关内侯。
       天子追念望之不忘,每年春季派使者祭望之的坟墓,一直到元帝死为止。
       望之八个儿子,做到大官的有萧育、萧咸和萧由。

本书目录

《汉书》简介
高帝纪
惠帝纪
高后纪
文帝纪
景帝纪
武帝纪
昭帝纪
宣帝纪
元帝纪
成帝纪
哀帝纪
平帝纪
陈胜传
项籍传
张耳、陈馀传
魏豹传
田儋传
韩王信传
韩信传
彭越传
黥布传
卢绾传
陈豨传
吴芮传
荆王刘贾传
燕王刘泽传
吴王刘濞传
楚元王刘交传
刘向传
刘歆传
季布传
栾布传
田叔传
齐悼惠王刘肥传
萧何传
曹参传
张良传
陈平传(附王陵传)
周勃传
周亚夫传
樊哙传
郦商传
夏侯婴传
灌婴传
傅宽传
靳歙传
周碏传
朱建传
叔孙通传
淮南厉王刘长传
衡山王刘赐传 (附刘勃传)
蒯通传
江充传
息夫躬传
石奋传
卫绾传
直不疑传
周仁传
张欧传
梁孝王刘武传
贾谊传
晁错传
贾山传
邹阳传
枚乘传
路温舒传
河间献王刘德传
临江闵王刘荣传
江都易王刘非传
胶西于王刘端传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李陵传
苏武传
董仲舒传
公孙弘传
卜式传
碕宽传
张汤传
杜延年传
杜钦传
杜业传
戾太子刘据传
齐怀王刘闳传
燕剌王刘旦传
广陵厉王刘胥传
昌邑哀王刘碖传
严助传
朱买臣传
吾丘寿王传
主父偃传
严安传
终军传
王褒传
贾捐之传
东方朔传
公孙贺传
刘屈碝传
车千秋传
杨敞传
杨恽传
杨王孙传
梅福传
霍光传
金日碞传
赵充国传
傅介子传
常惠传
郑吉传
甘延寿传
陈汤传
隽不疑传
疏广传
于定国传
薛广德传
平当传
彭宣传
王吉传
贡禹传
龚胜传(附龚舍传)
鲍宣传 (附唐林等传)
韦贤传
韦玄成传
魏相传
丙吉传
眭弘传
夏侯胜传
京房传
赵广汉传
尹翁归传
韩延寿传
张敞传
王尊传
王章传
盖宽饶传
诸葛丰传
刘辅传
郑崇传
孙宝传
毋将隆传
何并传
萧望之传
冯奉世传
淮阳宪王刘钦传
楚孝王刘嚣传
东平思王刘宇传
定陶共王刘康传
中山孝王刘兴传
匡衡传
张禹传
孔光传
王商传
史丹传
傅喜传
薛宣传
朱博传
翟方进传
翟义传
谷永传
杜邺传
何武传
王嘉传
师丹传
扬雄传
儒林传
循吏传
文翁传
黄霸传
朱邑传
龚遂传
召信臣传
酷吏传
郅都传
宁成传 (附周阳由传)
赵禹传
义纵传
王温舒传
杨仆传
咸宣传
田广明传
田延年传
严延年传
尹赏传
货殖传
游侠传
郭解传
楼护传
陈遵传
原涉传
佞幸传
邓通传
韩嫣传
石显传
董贤传
匈奴传
西南夷传
南粤传
闽粤传
朝鲜传
西域传
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传
元后传
王莽传
叙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